王海英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思维小地图作为儿童的表征形式之一,它能将儿童大脑中抽象的信息变成具体、生动的图画,提升儿童的思维能力和水平。笔者探索了儿童思维表征新样态,对思维小地图进行概念解读和价值分析,对思维小地图的形式要素和内容要素进行反思与实践,提出了支持儿童创意思维小地图的策略与方法,让思维小地图激活儿童的思维生长。
01/
环境变革:思维小地图的积极探索
随着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幼教工作者越来越意识到教师要从繁重的环境创设中解放出来,鼓励儿童用自己的方式布置环境。《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提出:“儿童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
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探索世界。如何让儿童创意、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思维小地图打破传统束缚,开启了一场关于环境的变革。
思维小地图是儿童思维内化的过程。儿童的思维小地图是他们对所经历事情的回顾和反思,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想法、想象、需要和情感。儿童对表征的叙述和表达,是他们对自己想法的反思,是深度学习的一种体现。
02/
意蕴解读:思维小地图的内涵诠释
(一)思维小地图的概念解读
思维小地图是儿童以自己的生活素材为形式要素,以一日生活中的探索发现为内容要素,将关键信息与图像、文字、颜色、符号等建立连接,对探索发现过程中的片段或整体进行过程性的记录。思维小地图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更是一种视觉——符号语言,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听、说、读、写,将静
态的信息转为动态的知识,将线性思维转为“视觉—空间—口述—听觉”的整体思维,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人、事、物、语言符号、数字符号以及抽象概念。
(二)思维小地图的价值分析
1.推动儿童的深度学习。思维小地图通过看得
见的线条、符号、颜色、图画,将抽象复杂的思维过程
变成具体、形象、生动的图画,实现从单一、被动的学
习方式向有意义学习、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合作与对话学习等多元化方式的转变。思维小地图的运用,能够使知识直观化、形象化、逻辑化,进而提高儿童分析、迁移和运用的能力。
2. 培养儿童的高阶思维。相较于“文字式”的记录,思维小地图能帮助儿童把内心的想法说清楚并呈现出来,这样的记录更符合儿童具体形象思维的
特征。儿童更易于与看得懂的记录产生互动。儿童在绘制思维小地图的过程中,能聚焦问题,激发联想和创造力,发展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思维小地图的推动下,师幼角色发生改变,由最初的“教师教儿童”转向
“儿童教儿童”。教师与儿童共同探索和交流,教师
更关注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儿童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03/
实践滋养:思维小地图的教学寻绎
(一)基于儿童——寻找思维小地图的内容要素
1. 源于儿童的好奇心。儿童的好奇心是一种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好奇心强的儿童敢于尝试、探索、
创新、克服困难,充分调动更深层次的观察、迁移、反思,让思维变得活跃,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和积累经验。
2. 源于儿童对问题的思考。思维小地图源于儿童对问题的探索和思考,可以是儿童在活动前、中、
后对活动内容的记录、整理、分享、反思,是儿童深度学习的一种体现。思维小地图让儿童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升儿童的自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以及沟通和表达能力。
3. 源于儿童对一日生活的探索。思维小地图是儿童在教师或同伴的支持下,对自己或同伴一日生活中有意义的探索与发现进行过程性记录,如记录自主游戏、生活活动、学习活动、户外活动中的问题困惑、探索发现、情绪变化、方法策略等。它不局限于常规的主题活动或教学活动,也不只是儿童的个别化学习,活动的计划、过程性记录、活动后的反思等都可以用思维小地图的形式进行记录。
(二)立足儿童——探索思维小地图的形式要素
1.八大思维模式。思维小地图利用颜色、图像、
线条、符号等要素将内在思维进行可视化地呈现,其根本目的是激发和整理儿童的思维。思维小地图借鉴美国教育家大卫·海勒的八大思维模式,每一种思维模式对应一个逻辑关系,分别对应联想、描述、比
较、分类、总分、顺序、因果和类比八种逻辑关系(见表1)。教师需要掌握八大思维模式的基本使用方法,并在一日生活中鼓励儿童运用八大思维模式来理解抽象的概念,提升儿童联想、描述、比较、分类等思维能力。八种思维模式将儿童的思维由点连成
线,进而织成网,最后形成面,从而培养儿童的理解力、概括力、分析判断力、思考力和表达力,让儿童思维条理化,具有逻辑性。
例如,在探究“地铁乘车礼仪”时,儿童提出使用气泡图来收集和记录有关乘坐地铁的礼仪,如不能乱跑、不能吐痰、禁止吸烟、禁止大声讲话、手机不能外放声音,做到文明让座等。从图1中我们看到,儿童创意运用气泡图梳理了有关地铁乘车礼仪的注意事项,运用颜色、符号、线条、图案进行创意表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梳理活动中的一些因果线索、时间线索、事件线索等,让儿童养成找寻事物的关系、追溯事物的原因以及统计汇总的意识。
2. 儿童表征素材库。教师要善于挖掘儿童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以及生活中的元素,引导儿童关注生活中的符号,如生活中的交通工具,常见的动物、
植物等,鼓励儿童进行艺术化的表达、创意的组合,
建立属于儿童独有的表征素材库。如在探索“我是小能人”活动中,幼儿采用“小火车”这一元素,用一节节车厢表征演出流程的顺序,即舞台的准备、设备的准备、宣传单的准备、报名环节的准备、节目准备、
节目彩排、正式演出(见图2)
表征素材库里的素材来源于儿童的生活,契合儿童的实际水平、兴趣与需要,同时,素材一定是儿童熟悉的事物,如常见的图形、动物、植物、交通工具、劳动工具等。儿童的表征素材库(见表2)
具有生活化和多样性的特点,教师鼓励儿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元素进行个性化的表征,展现其对事物特性、关系的理解,呈现出“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形象。
03/
引领儿童——支持儿童创意思维小地图的策略与方法
“凡事都要遵循儿童的心理节奏,基于儿童的 有发展水平,并努力通过有准备的环境,推进并引发儿童多样化的深度学习。”
思维小地图不单是一种记录工具,还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模式,更是发散性思维的表达。当儿童尝试运用思维小地图来探究、学习时,教师应鼓励儿童大胆地使用图画、色彩、符号来记录信息,不必纠结儿童画得像不像、好不好,同时要与儿童一起讨论如何记录探索发现的内容。
例如,在探索“南京的美食”活动中,儿童运用筷子、包子等元素统计南京的美食。麦麦在中间画了一个大汤包,大汤包里面画出南京美食大调查的图
案。其余的孩子依次在大汤包周围画上小汤包,记录自己调查到的南京美食,用筷子进行连接(见图3)。儿童将生活元素汤包、筷子进行艺术性的转化,
是一种创造性学习。从认知层面来看,基于原有的气泡图,儿童将气泡转变成包子样式,每个连接点变成了一双筷子;从体验层面来看,在南京吃汤包是生活经验的一种迁移;从审美层面来看,这种配图的布局极具儿童的审美,能够创意地表达出儿童找寻南京美食过程中的逻辑关系。
教师支持儿童创意绘制思维小地图时,可以遵循以下四个策略:
(1)教师自身的隐性示范。教师鼓励幼儿采用多种表征方式,同时支持儿童定期或不定期整理思维小地图来回顾整理自己的探索过程,支持儿童连贯讲述、绘画或表征自己的探索过程,创作连环画、主题小书等思维小地图。
(2)有深度的师幼互动。开展经常性的师幼、幼幼语言分享,围绕儿童的生活和游戏进行回顾与反思,重建“儿童在前,
教师在后”的支持性师幼关系。
(3)积累儿童表征素材库。将儿童海报的形式要素与内容要素进行匹
配,支持儿童用色彩表现与表达,增强儿童对日常生活中多种元素的敏感性,积累生活中的表征素材库。
(4)“儿童教儿童”原则。教师要有意识地识别思维小地图创作中的高阶表征,支持儿童围绕这一高阶表征进行多角度的研讨交流,关注其内容要素与形式要素。同时教师要支持儿童模仿或创造性转化这一高阶表征,做到举一反三。
版权说明
本文来源于《早期教育》2024年6月。作者:高甜,王海英。
– END –
-
版权声明| 综合整编自网络 意在传播优秀的教育理念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喜欢就“设为星标”吧↓
-
以您举手之劳,普及科学保教。 -
谢谢您的关注。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公众号,请长按上面的二维码添加关注,并请推荐给您的同事同学和朋友们。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普及科学保教的理念与方法。优师教研将为大家持续推送实用的教研资源。 -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