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故事】 “环保乐队”诞生记
在创意环保室里的“咚咚锵”自由打击乐区域(以下简称“咚咚锵”)里,有着材质不一的圆桶、托盘、锅盖、箱子、轮子等生活物品,还配有几副鼓棒。起初,孩子们看着这些材料,满脸疑惑地问我 :“这些都可以敲吗?”得到肯定的回答之后,他们开始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试探着。渐渐地,他们欣喜地发现,敲打各种生活物品能获得出乎意料的声音。于是,越来越多的孩子拿起鼓棒,敲敲打打。
寻找有趣的声音
飞飞用鼓棒敲了敲金属托盘,开心地说 :“我喜欢这个声音,它最 响。敲木盒子的声音很轻。”
豆豆用鼓棒沿着自行车的轮毂敲了一圈 :“这个声音像下雨。”
宣宣说 :“我用手敲金属托盘,不是很响,还是敲塑料桶最响。”
宣宣的这句话引发了我对其他孩子的观察,发现不少孩子并没有使用我提供给他们的鼓棒,而是找来积木、水彩笔、海绵条等材料, 或是直接用自己的手,尝试敲打出各种声音。
几天后,阳阳找来了吃饭用的小勺子,敲击金属锅盖,锅盖发出 “叮叮叮”的声音 ;又拿起小树枝敲打塑料桶,听到了“咚咚咚”的声 音。闻闻用手指甲轻轻敲击木箱,响起“嗒嗒嗒”的声音。朵朵将软 布包住水彩笔,发现无论敲什么,发出的声音都是闷闷的。可可用卷 纸芯敲打金属桶,“嘣嘣嘣”的声音让她乐不可支(图 2)。
孩子们在敲敲打打中尝试和比较着各种材料,探索和发现音色 之间的区别,“叮叮、咚咚、嗒嗒、嘣嘣”的声音不绝于耳。他们抛开了 束缚,玩得自由自在。
在“咚咚锵”里,幼儿究竟会怎样玩游戏?他们喜 欢教师提供的鼓棒吗?他们会因为不喜欢而放弃游戏 吗?这是我在创设游戏区域前便开始思考的问题。从 幼儿探索的过程来看,他们并不满足于原有的材料,而是自发寻找各种替代物,自主拓展、萌发创意,突破了 教师的预设,也为游戏注入了活力。我决定追随幼儿的 游戏行为,在材料库里新增木块、金属勺子、卷纸芯、塑 料棒、橡皮、软布等各种材质的材料。
出现新材料
一天,迪迪在“咚咚锵”里边敲打,边哼着不成曲调的音 乐,有时轻,有时响,还伴随着摇头晃脑的动作。
他说 :“昨天电视里的人就是这样的,他们跟着音乐一 边敲鼓,一边唱歌,我觉得很帅。”
小艺立刻附和 :“对的,我爸爸妈妈喜欢的明星就是这 样的。”
辰辰补充道 :“他们还会摇来摇去。”
我问他们 :“是什么音乐?我马上找给你们。”
迪迪想了想 :“不知道,不会唱,我爸爸会。”
我找了几首平时孩子们喜欢且节奏感强的歌曲,孩子 们跟着音乐摇头晃脑,渐渐还出现了初步的角色分工 :有人 跳舞,有人敲鼓。
忽然,两方发生了矛盾 :“你干吗乱敲啊,这样我都跳不 好了”“我又没有乱敲,是你没有跟上节拍” ……就这样,大 家不欢而散,游戏戛然而止。
两天后,孩子们发现“咚咚锵”里出现了一样新事物—— 立方节奏盒(图 3)。四个相同大小的立方格组成一个小节, 穿在 PVC 管道上,可以旋转。在每个立方格的四个面上都 贴有这些图形 :一个大号红色圆形、两个小号蓝色圆形、一 个白色空心圆圈、一条黄色曲线,分别代表一个四分音符、两 个八分音符、一个空拍和一个延长音。每次转动后,随机呈 现在孩子眼前的是不同的节奏型。
看着这些可以自主选择又具象生动的节奏型,孩子们 纷纷试着玩了起来 :有的采用最简单的四拍节奏型敲打,有的变换着略复杂的节奏,在摆弄中体验乐趣(图 4) ……很快,孩子们就能随着音乐熟练地敲打,很多人还加入了自己的“演绎”:有的闭着眼睛摇晃身子,有的与身边跳舞的同伴对望,跳舞的孩子们心领神会地在同伴重敲的一拍中,配合着做出大幅度的舞蹈动作(图 5)。教室里一片“载歌载舞” 的景象!
幼儿能感受到音乐和节奏带来的魅力,并努力 试图表现。然而对于大班上学期的幼儿来说,要在 一段音乐中自主敲出适当的节奏型是有难度的。敲 鼓的幼儿想要踏准节拍,跳舞的幼儿需要同伴有节 奏感的伴奏支持,他们之间一时很难达成有默契的 配合。
面对幼儿遇到的难题,我没有急于上前指导, 而是通过提供一个新的游戏材料——可以旋转的 “立方节奏盒”,吸引幼儿与之互动,一起探索节奏 上的默契。在此过程中,“立方节奏盒”起到了提示 与推动的作用,引导演奏和跳舞的幼儿在同一种节 奏型中进行合作,体验着音乐游戏带来的愉悦。
创意制作环保乐器
哈哈带来一个两边串着丝带的铁皮 饼干盒,喜滋滋地对我说 :“昨天晚上我用 这个盒子打鼓给妈妈听,妈妈帮我系上了 带子,这样就能挂在身上敲打了。”
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围了过来,争先恐 后地将“铁皮小鼓”挂在脖子上尝试打鼓。 来宝拿着水彩笔跑过来,在“铁皮小鼓”上 敲了两下,大家惊讶地发现敲出来的“咚 咚”声更清脆,便纷纷效仿起来(图 6)。
哈哈急了 :“这么多人一起敲,我的小 鼓要坏掉了。”
我顺着哈哈的话说 :“对呀,小鼓只有 一个,我们人确实太多了,要是再多几个 鼓就好了。”
贝壳说 :“我家里也有这样的盒子,我 在里面装了小宝石,摇起来声音很响,明 天我把它带来玩。”
我立刻表示肯定 :“真棒,听起来是一种新式的沙锤。”
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纷纷聊起平时无意间发现的各种声音 :“弹橡皮 筋会有‘嘭嘭嘭’的声音”“奶奶开门的时候拿出一大串钥匙,声音也很好听, ‘叮叮当当’的”“爸爸给我泡牛奶的时候,勺子敲在杯子上会发出清脆的 声音” … …
我建议 :“大家可以把自己的发现告诉爸爸妈妈,看看能创造出什么样的新乐器?”
不久,“咚咚锵”里出现了许多颇有创意的环保乐器 :用两把塑料勺夹着蛋型零食包装,组成“小沙球”;将橡皮筋一圈圈箍在纸盒外,做成“古筝”;挂着钥匙圈和饮料罐拉环的纸盘是“铃鼓”;五个奶粉罐捆绑成了“腰鼓”;“电吉他”是用泡沫板和松紧带制成的;纸筒贴上钢片就是“彩琴” ……和爸爸妈妈一起搜 寻生活物品自制简单乐器,进 一步激发了孩子们的游戏兴 趣。他们兴高采烈地分享着,沉浸在与家人共同创造的声 音里。无论声音是否美妙,他们都乐此不疲。
大班幼儿喜欢音乐、热爱表演,在此基础上也乐意接受更大的挑战。和家长一起将家中的铁皮饼干盒做成可以挂着敲的小鼓,源于哈哈在“咚咚锵”里 敲打各种材质小桶的快乐体验,而他自制小鼓的行为又给同伴们持续寻找生 活中的声音带来了启发。我捕捉到这一契机,及时展开与幼儿的对话,在幼儿 的已有经验和创造性想象之间建立桥梁,引发新的讨论,并鼓励幼儿通过亲子 共同制作环保乐器,拓展对乐器和声音的多元理解。
组建一支“我们自己的乐队”
有一次,小苹果无意间提起妈妈去看五月天演唱会的事,引发了几个孩子的好奇。
“五月天是什么?”妞妞问。
小苹果告诉她 :“是一个组合,有好几个人,每个人做不 一样的事情。”
兵兵插话 :“有唱歌的,有敲鼓的,有献花的。” 小苹果反驳 :“没有献花的。”两人争论了起来。
我试图拉回正题 :“五月天是一个乐队,成员各自拿着 不同的乐器表演节目,对吗?”
几个孩子异口同声地说 :“对!”
“有乐器、有音乐、有表演,那不就和我们的‘咚咚锵’游 戏有点像?”我进一步提示。
他们愣了一下,激动地讨论了起来 :“真的很像!”“那 我们也可以成立一支乐队,我们自己的乐队!”“好呀!我们先给乐队起个名字 吧!”“我们是小孩,就叫‘小小五月天乐队’。”“我 们用的是环保乐器,还是叫‘环保乐队’更合适 … … ”
孩子们的想法 层 出 不 穷,我鼓 励 他们把想法分享到 整 个 班 级,得到 了大家的积极响应。然而,要将想法真正落实到行动,又出现 了新的问题 :乐队表演时,孩子们显得有些尴尬,手脚都不 知放在哪里好。看来,光有热情还不够,孩子们需要的是关 于“乐队”的具象经验引领。
我从网上找来了 Stomp 乐队的几段表演视频给孩子 欣赏。这是一支来自生活、来自民间的乐队,主要 特色是几人合作让身边的事物发出有趣而动听的声音。孩 子们非常感兴趣,由衷赞叹乐队成员的默契配合。空闲时 间,孩子们会主动模仿视频中的表演,有的和同伴面对面边 唱边跳,有的尝试和同伴做组合动作,还有的设计乐队介绍 语——“我们是环保乐队,快快加入我们”。
几天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开启了乐队的排练 :小邵抱 着“电吉他”,在“键盘手”凌儿的旁边眯着眼睛哼唱,不时 地拨弄一下“电吉他”;蕊蕊和小李背着“腰鼓”面对面站台
有时唱歌,有时拍拍自己和对方的“腰鼓”,相视而笑 ;奕奕 挥舞着“小沙锤”,为弹琴的恩恩伴奏 ;恩恩则歪着头,笑眯 眯地看着主唱心心。
孩子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自发地分配任务、担任角 色。几个月后,“环保乐队”已经有模有样了,还渐渐衍生出 “主持人”“小指挥”等不同的角色,甚至出现了专门负责定 制节目单的乐队新成员……一支属于孩子们的“环保乐队” 就这样诞生了。
时至今日,“环保乐队”的活动还在继续。接下来,孩子 们打算添置实物乐器,办一场别开生面的乐队巡演,邀请中 班、小班的弟弟妹妹们做小观众。
从用鼓棒敲打“咚咚锵”里各种现成的物 品,到自发寻找生活材料探索不同声音 ;从同伴 间发生分歧,到借助材料逐渐合拍 ;从争先恐后地尝试同伴带来的“铁皮小鼓”,到亲子共同制 作环保乐器 ;从手足无措地表演,到自主讨论、 组建“环保乐队”……我看见的,是幼儿在游戏 中的快乐和成长,更是他们基于兴趣积极探索、 追逐梦想的热忱和敢于表达自我的自信。
在“环保乐队”诞生的整个过程中,我作为 幼儿的“游戏玩伴”,会在幼儿需要支持时,以不 同的方式参与其中,助推他们的讨论、发现和尝 试。比如当幼儿不满足于使用鼓棒时,我鼓励 他们尝试各种材质的材料,支持他们自由探索 ; 当幼儿难以达成相互间的配合时,我提供了“立 方节奏盒”,引导幼儿解决瓶颈问题,支持他们自主合作 ;当幼儿对“自制乐器”感兴趣时,我通过家园共育的形式,利用多元生活材料,进一 步推进游戏发展,支持他们发挥创意 ;当幼儿萌 生了组建乐队的想法时,我用“一场讨论”和“一 段视频”丰富幼儿的认知经验,支持他们快乐 表现。我将继续观察、陪伴幼儿,及时捕捉幼儿 游戏过程中内隐的发展契机,努力为幼儿提供 适宜的、充分的、自由的学习与发展空间。
工作室平台经过8年的运行,目前用户达到了26100人,每天浏览次数保持在7000余次,用户遍及全国各地幼儿教育工作者,推荐的部分稿件被学术期刊刊发。
为了进一步办好公众号,给大家成长提供平台,欢迎大家继续踊跃投稿或推荐他人作品,论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育随笔,教学专业成长等方面,与幼儿教育有关的方方面面均可。投稿邮箱:。
工作室业务主持人长篇小说:
”2016年秋,年过花甲的米刚在村口偶遇一陌生女子回乡寻父,生父居然是他自己!惊愕之余,记忆就像拉开了阀门的水,一下子涌了出来!由此引发了三十八年前的历历往事。”日前,由马利民、红柳创作的长篇小说《一轮残月》由西安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国新华书店和各大网店均有销售。
长篇小说《一轮残月》讲述的是上世纪70年代,被农业学大寨推荐到西京建行工作的米刚,与刚毕业的大学生米月儿一见钟情,私定终身,后被一直倾心于米月儿,求之而不得的何西北告发,原来米刚竟然家有槽糠之妻未下堂!米刚被迫撤职回乡务农,米月儿独守西京私生一女,后与政府官员景若鸿再婚,一路磕磕绊绊走来,米刚,景若鸿,何西北与米月儿的恩怨情仇纵横交错,此起彼伏。期间经历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办学,青壮年扫育,改革开放,退耕还林,南巡讲话,汶川地震以及新时期政府反腐等社会背景下两代农村知识分子不屈的奋斗历程和执着的追求爱情的心路历程。
故事情节一波一折,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饱满,个性突出,文笔优美,读起来引人入胜。小说内容横跨两个世纪,与时代大背景紧密结合,融入了当前的反腐主题,弘扬了社会正能量。
该书由著名作家、咸阳市作协原主席杨焕亭老师,资深媒体人、作家、咸阳教育电视台台长张雅盈老师分别作序。
高原,原名作者马利民,陕西彬州市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家庭教育研究会会员,陕西教育督导学会理事,陕西陈鹤琴研究会会员,兼任咸阳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教学指导教师,县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彬州市首批有突出贡献人才,彬州市政协委员,“马利民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多次被彬县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校园长,2016年被评为咸阳学科带头人,2021年、2022年分别被陕西家庭研究会评为全省家庭教育先进个人,先后被评为彬州、咸阳、陕西和全国敬业奉献好人。2015年出版了24万字的教育专著《守望——我的教育手记》一书 ,2017年出版了20.5万字长篇小说《一轮残月》,2021年出版了24万字的教育专著《守望乐土-我的幼教行知录》。
红柳,原名王丽萍,陕西旬邑人,有多篇文章发表或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