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生长
乐享童年
做一颗幸福的种子
\\\
写的是孩子,反观的是老师,
在沉下心来回望的过程中,
老师们在思考、在提升、在挑战、也在完善。
别给说谎的孩子贴上标签
陈慧慧
说谎似乎是孩子的通病,它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犯的一种错误。有了如此宽容的心态,你对孩子“失误”的关注点就不仅仅停留在“天大的、令人生气的”的错误层面上,而是努力探寻孩子撒谎的目的。面对谎言,你是如临大敌、对孩子的行为上纲上线,还是镇定自若、稳如泰山?
中午我在寝室帮孩子们整理被子的时候,发现汤圆的被子一角湿漉漉的,本以为是尿床,却发现不是。我轻轻问她怎么弄的,她摇摇头指着上铺的佳琪说:“是佳佳把我被子塞在嘴里的”。回到教室,我把佳佳拉到面前追问。佳佳茫然又无辜的看着我说:“老师,我没有”。“案情”到这里,我这个“判案”的人竟不知所措。我看向面前的汤圆,态度更加严厉了一些,“这到底是谁干的?”她的小眼珠转了一下,小手又指着葡萄组的洋洋说:“我记不清了,好像是洋洋”。洋洋立刻跑到我面前,小手不停地挥舞着:“老师,我没弄,我都睡着了”。我突然意识到可能是小汤圆撒谎了。这时一旁的高老师过来“作证”,佳佳和洋洋中午确实很早就睡着了。果不其然小汤圆撒谎了。为了这个事情,我随即为孩子们讲述了《谎话怪物》这本绘本故事。
然而今天下午再一次“历史重演”,高老师拿着手里的珠子跑来跟我“告状”,在整理被子的时候,发现汤圆的枕头下面有好几个小珠子,“要是放到嘴里可就不得了”高老师紧张地说着。我生气的大声训斥着,那天下午我教育了汤圆好久,而她也哭了好久。放学前帮汤圆整理衣服时,小汤圆说:“慧慧老师,我妈妈特别喜欢宝石,那个宝石能给我带回家吗”?我愣住了,我没有给孩子说实话的机会,没有多问几个为什么?其实没有天生的坏孩子,只有无人理解的小孩子,他们身上的行为和举止都有迹可循。
通过这件事,我反思自己怒发冲冠和暴跳如雷并不能使问题有根本性的改变,我应该放下“训斥和惩罚”这个不利的武器,因为它只会让孩子内心深受伤害,我更不该给孩子随便的贴上爱撒谎的标签。作为老师最好的做法是接受孩子的缺点,给孩子说实话的机会,让她知道即便说了谎、犯了错,只要知错就改,老师仍旧是爱他的。被爱和信任鼓舞着,我相信孩子定会找到努力的方向。
“郁”见你,真好
邵桂香
四月,万物向暖。春风过处,草也青青,木也欣欣。一树树的姹紫嫣红,争相绽放着春的气息。但要想饱览幼儿园最浓的春色,莫过于欣赏幼儿园南侧花团锦簇的郁金香了。
在孩子们的默默期待中,郁金香绵绵不断地开花了。乐乐笑嘻嘻的说:“幼儿园的郁金香开的比荷兰花海的还要好看”。大凡子竖起小脑袋疑惑的问:“为什么幼儿园的郁金香只有红色和粉色,而我在荷兰花海还看到了黄色和白色呢”。大凡子的疑问,吸引了小朋友的注意。个个争先恐后的说,“对的,对的,我也见过黄色的郁金香,可漂亮了”、“可是我没有见过白色的”、“为什么郁金香有这么多颜色”、“郁金香的种子是彩色的吗”……孩子们一连串的问题,问得我一脸茫然。既然大家对郁金香这么感兴趣,那作为老师应该及时抓住教育契机,给予孩子们鼓励与支持。就这样,孩子们便开启了了解郁金香之旅。
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们带着疑问,借助网络进行调查:1、为什么郁金香有很多颜色?2、郁金香的种子是彩色的吗?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们边查边交流边记录。花艺师乐乐爸爸还非常热心的找到了郁金香的种子,第二天乐乐便把种子带到班级。孩子们立即把郁金香的种子团团围住,个个都想要瞧个明白,看看郁金香的种子到底是不是彩色的。通过观察,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郁金香的种子不是彩色的,是棕色的。“那为什么郁金香会开出不一样的颜色呢?”“难道是因为郁金香的身上有彩虹吗”、“肯定是农民伯伯帮郁金香涂颜色了”、“我猜肯定是郁金香的根部有颜料水,就像上次我们做的实验一样”……孩子们叽叽喳喳的讨论着。
最后我们通过视频,现场连线乐乐爸爸,请他为我们的孩子进行答疑解惑。原来郁金香的色彩艳丽,变化多端,品种不一样,以红、黄、紫色最受人们欢迎。经过园艺家长期的杂交栽培,目前全世界已拥有8000多个品种,被大量生产的约150种,有普通单瓣的郁金香、有许多花瓣的郁金香、有毛边的郁金香和像鹦鹉一样的郁金香。而我们幼儿园的郁金香就是普通单瓣的郁金香啦。郁金香在乐乐爸爸妙趣横生的解答下变得可真有意思了。孩子们探索了郁金香色彩的奥秘后,我们又相约幼儿园南侧,纷纷拿起画笔,画出了一朵朵美丽的郁金香。“我喜欢黄色的郁金香,所以我涂了黄颜色”、“我画了胖胖的郁金香,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小朋友看到”、“老师,老师,我还画了熊猫,我想和熊猫一起看郁金香”……孩子们用稚嫩的小手在画纸上绘出了一幅幅姿态各异、姹紫嫣红的郁金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活动还在继续。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会发现孩子们对大自然的无限探索。这次“郁金香”了解活动牢牢抓住了孩子的兴趣点,不仅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通过自己耐心的等待,收获花开的惊喜过程,同时也帮助幼儿养成了善于观察、思考的好习惯!
我是第一名
高玲玲
这天早上,七点五十几的时候,教室里来了第一位小朋友。坐在电脑前统计缺课的我,随口叫了一声:“早上好,慕姝。”可是回应我的是一个小男孩的声音。回头一看,原来是嘉轩呀。我惊讶地问:“嘉轩,你今天怎么这么早呀?”嘉轩笑着说:“奶奶要送姐姐的。”话音刚落,慕姝快速签完到走进教室,突然发现教室里竟然已经有小朋友来了,慕姝瞬间就哭了起来。我们觉得很奇怪,这好好的怎么哭了呢?仔细询问,原来今天慕姝不是第一名。我们赶紧安慰她:“慕姝,没关系呀,明天你再来早一点就是第一名啦!”“慕姝,别伤心啦!这没什么啊!”好不容易,慕姝才擦干眼泪和嘉轩一起回到座位上。没多久,我听到慕姝对嘉轩说:“你能不能明天不要抢我的第一名啊?”嘉轩爽快的答应着:“嗯,好的,你第一名,我第二名,好吗?”慕姝点头说:“好的。”在他们有趣的对话中,我感受到慕姝对每天都是第一个来班级的事情已经习以为常了,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一时间难以接受。但是两个人在事后可以用商量的口吻进行交流,嘉轩也是非常温柔地对待对方,并且作为他们俩的小约定。
《指南》指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的萌芽时期,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想要在许多方面可以优先于他人,或者习惯于一种状态。在面对突然的改变时,会有些不知所措,或者是难以接受,甚至直接崩溃。为此,不管是家庭、幼儿园还是社会,都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及时给予幼儿安慰和拥抱,让她感受到温暖,缓解难受的情绪。可以在晨间谈话时和孩子一起聊聊早上来园和任何时候“第一名”的那些事儿,教育幼儿学习如何正确看待。还可以结合绘本《谁是第一名》加以引导,幼儿通过故事引发讨论和思考,学会接受不同的情境和结果,做一个内心更强大的勇敢小孩,做自己的第一名。
努力成为孩子的一面镜子
郭凤华
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所处时间最长的环境。而在幼儿园中,幼儿教师是对幼儿产生影响的主体。幼儿通过和教师的接触,会对教师的言行举止进行模仿,从而获得经验的需要。因此,良好的幼儿园环境是幼儿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条件。幼儿园对于幼儿品德的养成教育,不应单单止步于环境影响,更应该体现在日常活动中,对幼儿的品德形成过程提供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游戏正是幼儿园为幼儿提供的最基本的日常活动,在游戏过程中添加一些潜在的道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方式。
娃娃家是我们班孩子最喜欢的“区角游戏”之一,每天都热热闹闹的。今天作为“妈妈”的萱萱忙得不亦乐乎,一会忙着切水果,一会忙着烧饭,厨房里的食物却被弄得乱七八糟的。而作为“爸爸”的豪豪也一样,将卧室里宝宝的衣服、玩具乱洒了一地,都没有地方走路了。我发现后多次提醒她们要把东西摆摆整齐,但不知什么原因,“卧室”、“厨房”还是乱糟糟,这该怎么办呢?短暂的思索之后,我决定换个方法试试。于是,我以“客人”的身份来到娃娃家,一边整理地上的衣服,一边大声的说:“哟,你们家卧室怎么这么乱啊!我想给小宝宝穿件漂亮的衣服都找不到呀。我还是先把房间收拾整理一下吧,这样等会儿给宝宝找衣服和玩具就方便多了。”听到这些话的豪豪好像意识到了什么,也立即加入进来,开始收拾整理“卧室”。接着我来到厨房,以同样的方法引导萱萱加入到收拾整理的队伍中来。
我以“客人”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既开拓了幼儿的思路,引导游戏继续开展;又可以规范幼儿的行为,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游戏习惯。虽然是一个小小的、简单的行为示范,却涵盖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从一个“指挥者”变成了“平等对话”的参与者。作为教育者,我们在孩子面前要以身作则,做孩子永远的镜子,这样会比做“指挥者”来得更加有效!
其实在幼儿园中,幼儿对教师有一种天生的信任和崇拜,从而会去积极遵循教师的话,并主动模仿教师的言行。因此,“镜子”的作用不只是让孩子模仿,还要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幼儿年龄尚小,对语言行为的是非感判断能力有限,所以需要教师给予及时反馈,当一面正其身姿的“好镜子”,帮助幼儿进行初步判断,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成长进步!
会“离家出走”的小耳朵
陆洲
小羽是我们班一位很有耐心的孩子。他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班级里的物品摆放在哪里他比谁都清楚。他做的手工总是很细致精巧,让老师们啧啧称赞。但最近,我一直很怀疑他的小耳朵是不是“丢”在了家里。每次组织他们那一组的孩子们洗手、自主用餐、区域游戏、排队时,中间总会出现断片,沉静好久都没有他的反应。我必须走到他跟前,端起他的小脸,看着他再重复一遍,才能给予“好”或者“知道了”的答复。在他手里还能经常发现一小块粘土,但是声音一旦变为“什么什么东西在哪里?”或“我们的手机铃声响起”,小羽便会立刻有反应,大声叫道“老师,我知道东西在哪里。”或“老师,你的手机响了”……
孩子的这种选择性“失聪”令小羽的妈妈也十分苦恼,有时忍不住对孩子大吼,做了咆哮妈妈,冲动后便很自责后悔,想了多种办法也是收获甚微。平时反复地提醒他,虽说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最后又会变成不停地碎碎念的。别说孩子,就是大人也会烦,说不定会继续选择性“听不见”。“老师,您说我们该怎么办呢?”小羽妈妈向我提出了诉求。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朋友圈里一位妈妈的朋友也有同样的感慨。她分享了一本叫做《把妈妈的话装进耳朵》的故事绘本。当即我就将这本书也推荐给了我们的家园群。我们知道故事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促进其进行阅读活动的最有效载体。我们希望通过故事让孩子自己感知、体会。于是我和孩子们进行了师幼共读活动。活动中,孩子们展开了积极的讨论:
倩倩说:“我妈妈说,牙齿掉了会重新长的,耳朵不会掉的。”
子宣说:“但是丽塔的耳朵因为不理妈妈的话就离家出走了。我没有不理妈妈的话。”
楠楠说:“我妈妈每次叫我,我都很快的答应她,妈妈很开心!”……
经过了故事的阅读,孩子们谁也不愿意自己的耳朵离家出走,都争着要做反应最快的小朋友,要像丽塔一样用行动证明。那我们用什么来监督呢?和孩子们讨论后,大家决定在游戏记录本的后面加上一栏,用自己喜欢的图案记录自己的及时反应行动。一周后行动记录满了的幼儿可以得到两颗小红花。经过这一星期的观察,小羽和大家一样学会了把老师话装进耳朵里,顶多让老师提醒第二遍。就这样,大家开心的得到双倍的奖励。
孩子们耳朵的“离家出走”看似是一件小事情,其实也在暗示着我们要及时关注幼儿一日生活的教育契机。对此我做了以下反思:
1. 以温和的方式来引起孩子的注意。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我们都以自己为中心,忽略了孩子可能正沉浸在他们的世界中,教师只顾说出自己的要求而不看孩子当下的状态。我们在与孩子沟通时一定要顾及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意识到我们的存在,而不是粗鲁的将孩子从他的世界中剥离出来。比如孩子在玩玩具的时候我们可以安静地站在孩子面前,等他意识到了你的存在,也就为接下来听指令打好了基础。
2. 耐心的等待孩子的回应。
虽然我们的一日活动环节比较连续,但我们还是耐心不足,还不等孩子反应过来就主动打断孩子,虽然看上去站在了孩子面前,却是以组织、命令的口吻获取孩子们的回应。这样根本没得到孩子的反馈,只是一味的输出观点。
3. 奖励孩子的回应。
如果孩子能够按照我们的要求完成任务,积极对我们的要求作出回应,我们一定要抓住机会,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正向强化。
一次耳朵的“离家出走”,让一个个小耳朵们都积极地使用起来。我们也应该更积极地学会与孩子平等相处,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孩子的内心,构建更和谐的师幼关系。
轻轻告诉我
缪宇
《指南》中提出,“说话自然,声音大小适中”,是对小班年龄段的幼儿的要求,同时声音适中也是一种良好、文明的语言习惯。而在幼儿园生活中,往往小朋友说话声音太轻,别人会听不清;声音太响的话,又会影响到别人。所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也是老师们的一节必修课,这个“大小适中”的度又该如何把握呢?一起来看看我们班的小朋友吧。
最近,班里的个别孩子说话的声音就特别大,而且是在别人安静的情况下突然发出一个很响的声音。比如,老师们在进行集体活动或进餐时,突然就会有孩子大叫起来:“老师,某某在讲话!”“老师某某把我弄痛了!”这种情况时常发生,影响了正常的活动秩序。虽然我已经多次对与他们进行了谈话教育,但如果不经常进行正确的引导,久而久之,小朋友们就会形成不良的语言表达习惯。
我也常在想,为什么我们班的小朋友会有大声喧哗的习惯呢?我想,还是让小朋友们自己来说说吧。于是,我利用晨间谈话让小朋友讨论这个问题,同时让他们一起想办法处理自己突然冒出的声音。我让孩子们自己也来当老师,当你出现类似的情况时,你会怎么办?我将问题抛给了孩子。经过讨论和分析以及换位思考,最终我们的办法是是轻轻地走到老师面前告诉老师,不影响正在进行活动的小朋友,同时这也是对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的尊重。于是,我们约定用这样的方法来试一试。
几天后,在活动中又有小朋友出现之前类似的情况。我用眼神提示了他,于是他轻轻地走到我面前告诉了我情况。一段时间下来,类似的事件少了。偶尔也还会有小朋友会忘记,又会发出很响的声音,大老远叫老师。我就采用冷静处理的方法来提醒他,要走到老师面前轻轻地告诉老师,请求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良好的习惯是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逐渐养成的,老师要教会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偶尔忘记,大人的提醒也可以帮助幼儿不断强化。当反复的提醒已经不再需要时,孩子的良好习惯就会逐渐形成,产生师生间的默契。
拥有一双发现闪光点的眼睛
唐丹
小班幼儿年龄小,规则意识和安全意识薄弱。自入学以来,班级里总有让我头疼的“熊孩子”他们总是与我对着干,能自己溜出教室,或者午睡时早早醒来大声讲话,集体活动时又独自“专注”于某个区角任你怎么叫他都绝不搭理甚至搞破坏。面对“熊孩子”怎么办?时不时心态有点崩,容易出现暴躁情绪。我一直在反思,是不是我不够有耐心呢?
近期我又回看了上海市著名幼儿园教师应彩云老师的直播。应老师的一段话直戳内心,也再次点醒了我。她说“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非常好的,让你喜欢的点,只是你有没有心情和有没有眼睛去发现他”。细细想来,确实是这样的。我们经常说世界不缺少美丽,只是缺少发现美丽的眼睛。值得自我反思的是,之所以我有时看到“熊孩子”会越看越气,越看越发火,不就是因为一直反复停留在“调皮”的角度,可是有时换一个角度看一看也许也没那么糟糕,看着看着,久而久之也会成为闪闪发光的孩子呢?
于是我慢慢的尝试带着发现闪光点的眼睛去观察我眼中“熊孩子”的每一次表现。吃点心时能自己撕开包装纸,我表扬他动手能力好;区角里建构长长的火车站,我拍下来给所有小朋友欣赏,向他投向赞许的眼光。其实孩子们心里很在意老师的目光。还记得有一次吃午饭我端着碗像往常一样在找座位陪餐。一向“调皮”的宇宇主动邀请我坐他旁边,嘴里说着:“来呀来呀,糖糖老师坐这里”。我立即进行了表扬:“宇宇邀请老师坐,真有礼貌,老师喜欢有礼貌的小朋友。”接着几天观我发现,我刚盛好饭时,宇宇就连忙搬小椅子给我,而且还会在我坐下来后递上纸巾给我擦嘴。郭郭老师也是投来羡慕的神情说:“一帮忠实粉丝啊,宇宇现在好乖啊!”其实想来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或多或多少都会出现小插曲,不能随意把他们定义成“熊孩子”。我也做了深刻的反思,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同时面对孩子也能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蹲下身子,用相等高度的目光去发现孩子,不居高临下,将自己视作一名大儿童走近孩子的世界并和他们成为朋友。发现闪光点,放大闪光点,让“熊孩子”不再成为一个贬义词,也不随意为孩子贴上这样的标签。我相信他们都会是不一样的花朵,有着超乎想象的想象力,有着感知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其实这个世界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熊孩子”,只是缺乏少于发现美丽的眼睛和良好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