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握契机,创设情境
一次午餐结束,小朋友们聚在一起讨论着美味的豆芽,小朋友们相互交流经验,其中有一个小朋友提出,豆芽是从水里种出来的,这引起了小朋友的莫大兴趣。
教师结合实际,链接幼儿已有经验,引导进行实践:小朋友的家里都有绿豆,不如开始一次水培豆芽实验,看看豆芽到底能不能从水里长出来。
小朋友们准备了放大镜、绿豆、放绿豆的大盒子,便开始行动了。幼儿将绿豆放到大盒子里,加入一些水,用自己的方式水培豆芽。
二、聚焦问题,助推探究
问题一:豆芽为什么没有长出来
过了两天,豆芽一直没有长出来。幼儿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相互交流,大胆猜想。
嘟嘟:可能是太冷了所以长不大了。
欣欣:肯定是我们没有给它们天天浇水!
安安:豆芽在那里太孤单了没有朋友和它们做游戏,所以不肯长大。
在小朋友们讨论后,决定分成三组进行实践。
给豆芽唱歌
给豆芽浇水
给豆芽“盖被子”
过了一天,小朋友们发现唱歌组的豆芽还是没有动静,但是盖被子组和浇水组的豆芽却悄悄破开了口子。这是怎么回事呢?好奇的小朋友将问题带回 了家,通过爸爸妈妈知道了,水培豆芽生长需要足够的水,浇水组和盖被子组的豆芽都得到了水分,才会破开口子;而唱歌对于植物生长的作用并不大,所以唱歌组的豆芽没有变化。又学到了新的知识,小朋友们高兴极了,继续等待。
问题二:豆芽破开了口子但是没有长出芽
等待了两天,小朋友们通过观察发现,豆芽破开了口子,但是没有长出芽。于是小朋友自发行动,有的去请教家里的长辈,有的则是让爸爸妈妈带着自己看水培豆芽的科普视频。在幼儿带着这些答案回来后,大家进行了交流,了解到豆芽要先浸泡再放入,于是小朋友们再次改进,并与原来进行成对比。
小朋友们发现,绿色脸盆里豆芽经过浸泡,芽长的长长的,多多的;白色盒子里的豆芽没有浸泡,豆芽很多都没长出芽来,而且长出来的芽也短短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小朋友们带着没有长出来的豆芽寻求家里长辈的帮助。一位奶奶说,可能是豆芽住的地方不够温暖,所以没有长出来。
问题三:到哪里去寻找温暖
小朋友们经过讨论,认为家里有人照顾而且很多地方都很温暖,决定将豆芽转移到家里。有小朋友提出可以请大班的哥哥姐姐帮忙记录下小朋友们讨论出来的家里温暖的地方,进行分组。
汐汐:我的房间就很暖和,我要放到房间里去。
小宇:玩具箱里也很暖和的,我的玩具都喜欢在玩具箱里!
清漪:那我要放到走廊!我特别喜欢在走廊上晒太阳!
小朋友们将豆芽带回家里,画下每一天豆芽的状态,还请爸爸妈妈帮忙用文字记录。
问题四:为什么有的豆芽发臭长毛了
豆芽带回家里后,有的小朋友的豆芽长得十分健康,还带到幼儿园里比一比谁的豆芽最高。但是有的小朋友的豆芽却长毛发臭了。于是这些小朋友聚在一起交流经验,还请来了有相关经验的家长为小朋友们解答疑惑。在结合之前经验和现在掌握的知识后,小朋友们将水培豆芽实验再次改进,继续观察记录。
长毛的豆芽
发臭的豆芽
经过一周的观察记录,小朋友们惊喜地发现,豆芽们长得越来越好了!
问题五:自己种的豆芽能不能吃
豆芽逐渐成熟,小朋友们疑惑自己种的豆芽能不能吃。于是找来了市场上买来的豆芽和自己种的豆芽对比。
嘟嘟:我觉得不能吃吧!买的头都是小小的!身体又是粗粗壮壮的!
锐锐:不能吃的吧!这些豆芽都是买的,看着白多啦!
汐汐:不能吃!因为我们种的豆芽干巴巴的,买的都是挂着小水滴的呢!
北辰:不能吃!不能吃!我们种的豆芽里有黑黑的坏豆芽!
晨晨:我们把黑黑的坏豆芽挑出来不就能吃了吗?
小年糕:我觉得能吃呢,我闻过买的豆芽,跟我们种的豆芽闻着味道一样呢!
安安:自己种的豆芽,到底能不能吃呢?
小朋友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对比,发现买来的豆芽白白嫩嫩,自己种的豆芽个头稍小,除此之外好像没有不同。于是小朋友们观看相关科普视频,了解到自己种的豆芽更加放心,因为只用了水,没有其他看不懂的生长剂之类的东西,吃着更加放心。
当然,小朋友们也请教了有经验的长辈,确定能吃之后,在有经验的家长的陪同和指导下,和老师一起做了炒豆芽。
三、结语
《指南》中说到:幼儿探究行为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平平常常的豆芽午餐,看似只是平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没想到正是这不起眼的一部分激发了孩子们强烈的探究兴趣,推动了深入久远的探究行动!
追随着这份兴趣,孩子主动自发地经历了观察-猜想-探索–实践-体验-总结的一系列探究路径,用问题推动活动,让孩子提出问题,深度学习也因此自然生发!
编辑|小四班
审核|任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