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散步的时候,总会听到辰羽小朋友在哼唱”呱呱、呱呱呱,可爱的小青蛙”,其他小朋友听到也很兴奋地唱了起来,教室的走廊瞬间被热闹的“青蛙声”填满了。
青蛙是孩子熟悉又非常感兴趣的动物,那么青蛙长什么样子呢?它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它喜欢生长在什么地方?喜欢吃什么?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和孩子们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杜老师:你们知道青蛙长什么样子吗?
文妍:它有白白的肚皮。
子林:身上穿着绿衣服。
启弘:长着四条腿。
家梁:大大的嘴巴,还会呱呱呱。
逸峻说:老师,我知道青蛙是小蝌蚪变的。
我连忙问:那你们见过小蝌蚪吗?
孩子们都兴奋地说:我看见过小蝌蚪,它长得黑黑的,有一条小尾巴。
孩子对小蝌蚪和青蛙如此好奇,基于春天适合小蝌蚪生长的优越自然环境,我们开启了《小蝌蚪,你好”蛙”》的探索之旅。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所以,我们鼓励家长和孩子到户外寻找小蝌蚪,在寻找过程中探索小蝌蚪的秘密。
终于找到蝌蚪了
孩子们把自己寻找回来的蝌蚪带回教室,和同伴一起直观地观察小蝌蚪的外形特征,看看孩子们都有什么新发现。
子希:小蝌蚪是黑黑的,长着大眼睛。
泽远:它有小小的尾巴。
梓谦:它在水里游得好开心。
雅楠:小蝌蚪还有四条腿。
孩子通过拜访、观察小蝌蚪,初步感知蝌蚪的外形特点,并尝试用自己的小手画出可爱的小蝌蚪。
在观察小蝌蚪的时候,孩子发现有的小蝌蚪在水里一直都没动。
乐钧:它是不是睡着了。
晨宁:它可能太饿了,没力气。
西米 :它应该是生病了,我生病的时候也喜欢睡觉。
逸峻:我家里的蝌蚪也经常不动,给点食物它就动了。
在孩子们互相讨论的时候,我向孩子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小蝌蚪喜欢吃什么吗?
孩子和老师共同讨论小蝌蚪爱吃什么?并根据自己的猜测进行投票,教师进行汇总。
投喂小蝌蚪
在“小蝌蚪喜欢吃什么”的谈话活动中,孩子们众说纷纭、想法不一。那么我们如何探究小蝌蚪到底喜欢吃什么呢?于是小朋友决定分组轮流饲养和观察,并验证自己的猜想。
验证自己的猜想
通过讨论、猜想、实践、观察,孩子和教师发现很多现象:
1.只要投放食物,蝌蚪都会成群的过来啃咬。
2.食物太硬,蝌蚪无法咬动。
3.投放食物后水会变浑浊、变臭,不适宜蝌蚪生长,我们应该尽快把这些变味、变浑浊的水换掉,把食物清理掉,避免蝌蚪死掉。
4.泽远在瓶子里投放了泥沙后,水变得更清了。
5.瓶子的面包碎、草、叶子慢慢地被蝌蚪吃完。
观察是探究问题的重要前提,幼儿带着问题有计划地观察,不仅有利于提高观察能力,还能让他们在观察中自主地找到答案。
通过亲子调查、教师汇总,孩子们了解到蝌蚪生长过程的变化,大多数野外的小蝌蚪喜欢以小鱼、小虾、藻浮类的水草为食,部分养殖的小蝌蚪不仅会吃面包屑、碎饼干、还意外地发现了小蝌蚪会吃自己的便便、还有死掉的同类等现象。
逸峻回来跟我们说他家的蝌蚪都长出了4条腿,而且昨晚还有一些蝌蚪逃走了。
第二天,峻峻就把长了四条腿的蝌蚪带回幼儿园,果然我们一打开瓶盖,蝌蚪就开始往瓶口爬,当它们爬到瓶口的时候还会往外面跳。
小蝌蚪为什么要逃走
杜老师:你们知道小蝌蚪为什么要逃走吗?
子林:它想出去玩。
辰羽:它太调皮了,跑出去会被坏人捉走的。
桂荧:瓶子太小了,它不舒服。
文妍:它要出去找东西吃。
经过讨论,孩子们明白了大自然才是蝌蚪的家,我们应该让它们在自然环境里快乐地长大。
教师和孩子讨论并在幼儿园寻找适合小蝌蚪生活的地方。
在幼儿园厨房旁边找到“小池塘”。
教师和孩子讲述了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后,孩子们也迫不及待地想扮演“小蝌蚪”、“小青蛙”,于是,我们决定在操场动手给蝌蚪搭建一个“美丽的大池塘”。
第一次搭建
板和板要连接起来
教师引导孩子发现存在的问题:池塘的大小是否适合小一班全部“蝌蚪宝宝”在里面玩、中间有很多的东西阻挡了小蝌蚪活动。
第二次搭建
第三次搭建
孩子经过多次的尝试、思考后,搭建的池塘更大了,而且还会在池塘搭建一些小洞给蝌蚪游戏、用绿色的轮胎当荷叶、用呼啦圈当荷花。
亲子制作表演道具
《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当孩子们遇到问题和提出疑惑时,我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观察、思考和讨论,必要时给予一些支持。
孩子们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探究和体验的乐趣,并在寻找蝌蚪、认识蝌蚪、观察蝌蚪、给蝌蚪造家、故事表演等活动中获得了学习技能、经验、情感体验。
亲近自然,感悟生命,尊重和保护每一颗小小的好奇心,从幼儿的经验和兴趣出发,我们将继续前行。
图文编辑:杜燕青
照片、图片:小一班教师、家长、网络
初审:汪思宇
复审:叶凤梅
终审:余欢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