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先生曾提出:“教育应该回归自然,回归社会,让儿童在与自然和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
孩子们在小班的时候以班级的名义认领了一颗班树(荔枝树)。春天到了,他们很好奇自己亲手种植的荔枝树长大没有,于是他们来到荔枝树身边,边观察边讨论起来:
老师: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凯淇:我发现荔枝树已经长高很多了。
婧璇:老师,我发现荔枝树的叶子变大了,树枝也变粗了一点。
俊枫:它长了好多叶子。
佩怡:我觉得它的根应该也变长了。
回到教室,孩子们积极地分享自己的刚才的发现,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经过对比发现荔枝树确实长大了不少。
驱动问题一:
什么是根?
在观察班树的活动中,老师捕捉到了幼儿感兴趣的点“根”,但孩子们对“根”缺乏一点的认知,于是我们的探究活动开始了,我们通过谈话的方式进行了交流。
老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植物的根吗?它是怎样的?
福铭:我见过根,它是长长的。
佩怡:根是小树吸水长大的一种根。
淞仁:根是可以发芽的。
俞博:根就是让那些树给它支撑起来的。
孩子们对于根的探究欲望很强,老师追随孩子的兴趣,制作调查表,孩子们回家与家长一起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来寻找答案,了解更多关于根的知识。
我们在班上也通过让孩子们直观观察以及课件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根的种类等相关知识,比如:直根系、须根系、块根等等。
驱动问题二:
哪里有根?
孩子们对根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发表了自己的想法。
老师:你们在哪些地方有见过植物的根呀?
李羲:我婆婆种菜的地里有根。
马:我去摘草莓看到草莓坏了,它也有根。
嘉淇:我在树林看到有根。
安妤:我爷爷他在田里拔洋葱的时候拔出了个须根….
驱动问题三:
怎么找到根?
趁着春耕节活动,我们一起种植了花生,孩子们都期待能早点看到花生种子生根发芽。
花生种子种植完毕,有的孩子萌发出新想法:我很想看到花生种子生根发芽,但是它在泥土下很难能看到。
我们将问题抛给了孩子。
聪明的佩怡想到了好主意:我们把花生种在透明的瓶子里,这样就可以看到它生根发芽。大家都赞成了她的想法,快来看看他们的发现吧。
孩子们每天观察花生种子,它每天都有不同的变化。
随着根的迅速生长,孩子们探讨根的欲望更强了。
俊枫:它是须根系的,并用手指着那些细细白白的根。
安妤用手从花生茎一直指到最底下的根说:不对,它是直根系的,它有一条很长的主根。
为了支持和鼓励孩子们验证他们的想法,我们在班上进行了深入研究。
讨
李羲:它是须根系的,因为它上面长了有很多根。
佩怡:不对,它是直根系的,因为它有长长的主根,还有很多侧根。
花生苗的根到底是直根系的还是须根系的呢?孩子们的意见不一,我们实行了投票。
投票结束,小组长进行了统计,支持直根系的有19名孩子,支持须根系的有8名孩子。
花生苗的根埋在土里我们根本无法看清它的根,有什么办法可以一眼看清楚呢?
婧璇:把土倒出来。
凯淇:不行,倒出来就死掉了。
佩怡:我想到了,把它拔出来就可以看到它的根了。
凯淇:拔掉它也会死掉的。
佩怡:我们拔完再把它种回去就可以了。大家都觉得可行,佩怡开始了实践。
佩怡在拔的过程中遇到了新问题:花生苗拔不动,孩子们开始了猜想。
凯淇:花生苗的“口水”不小心粘上去,然后拔不出来。
丞皓:花生苗埋得太深了。
晨晨:土太硬了。
艺馨:因为土太多了。
佩怡想到了好办法:她在阅读区找来了一根筷子,把土弄松倒一些出来,再慢慢拔出来,婧璇也来帮忙。
在她们的合作下,花生苗终于拔出来了。虽然花生苗已经从土里拔出来,但它的外表还裹着一层泥看不清楚。她们决定去清洗干净。
虽然花生苗已经从土里拔出来,但它的外表还裹着一层泥看不清楚。她们决定去清洗干净。
洗干净后,花生苗的根白白的,一眼就看出:它有一条长长的主根,主根旁边长着许多侧根。
所以花生苗的根是直根系的。
直根系队为自己的猜测正确感到有成就感。最后,佩怡和婧璇把花生苗重新种回瓶子里,让花生苗继续成长。
植物除了土培能够长出根,水培行不行呢?我们利用家长资源,同步实施了观察和实验。
孩子们和爸爸妈妈首先商量水培计划,同时自制《我与水培植物的故事》封面,定期观察记录家中水培植物根的生长变化。
一起来看看我们的发现吧。
亲子《水培花生》
亲子《水培黄豆》
亲子《水培大蒜》
孩子们将水培的植物带回园,体验水培的乐趣。
我们与孩子们一起了解水培的方法。
他们迫不及待地操作起来,体验泡水、剥皮、摆设、装瓶等工作。
再将水培好的大蒜、豆类、红薯放在光线充足的地方,精心照顾。
亲手制作观察记录本,将每天的观察与发现记录在记录本上。
10号幼儿的记录
11号幼儿的记录
30号幼儿的记录
驱动问题四:
植物会喝水吗?
铭铭上学的时候跟老师分享家里的水培大蒜趣事,他说:老师,我们家的大蒜都长出根了,它把水都喝光了。
大家对植物喝水的现象感到好奇,为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我们引导幼儿思考:有没有什么办法知道植物会喝水?
诚钧:拿放大镜来看。
彦锟:我们可以在瓶子上做记号。
佩怡:画点点或者线条,再加水。
这是一个好办法,大大纷纷行动起来。
第二天,孩子们开始分享自己的发现。
安妤:昨天它的水是到这里的,它喝了一点水。它上面没有变化,它的底下长出根了。
一帆:它的芽很长,水也变少了。
佩怡:我的这个植物里面的水变灰了,它的芽也长出来了,还长了一点白色的根。
通过实验得出:植物会喝水,能够吸收水分。
周末放假回来,孩子们有了不少发现。
佩怡:我的这个植物里面的会变灰了,它的芽也长出来了,也长了一点白色的根。
念芹:我的水开始变色了。
凯淇:我的大蒜发了一些芽,我的瓶子里面有一只小蚊子。
嘉淇:水有点臭。
我们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水变脏变臭了?
佩怡:因为没换水。
李羲:它喝了脏水。
凯淇:它好久没有换水,它就会死。
俞博:因为它拉屎在瓶子里。
淞仁:因为它放屁,放的屁会污染水。
应该怎么办呢?孩子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该给植物换水了。孩子们说如果看到水脏了就换水。
一个星期过去了,孩子们的大蒜有的长出了长长的根和芽,但是有一些孩子的大蒜没有一点变化,豆类也出现了问题。于是,我们一起查找了原因。
孩子们拿成功与失败的水培大蒜进行对比,从中思考原因,在大家的讨论下得出结论:不能将植物浸泡在水中,这样不利于它的呼吸与成长。
我们重新与孩子们普及了豆类的水培方法。
虽然孩子们的水培实验没有成功,但是也给了他们一个试错的机会,增加生活经验。
驱动问题五:
如何装饰水培植物?
成功的大蒜苗的根和芽长得越来越高,有的孩子说:蒜苗长得好长,就像头发一样。我们根据孩子们的天马行空的想象,给予幼儿提供多种材料,支持幼儿进行植物大改造。
思盈:我想给它夹个漂亮的夹子。
安妤:像我们一样对吧。
子妍:这里有项链,我们也帮它带上吧…
我们的植物是不是很可爱呀!
《“根”你有约》活动讲述了幼儿科学探索植物根的故事。这个故事是教师追随幼儿的兴趣,支持幼儿自发的活动而记录下来的课程。幼儿在自主探究中收获了各种探究乐趣,他们的探究能力、观察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编辑:温淑娟
图片:中四班家长及老师
初审:黄文
复审:黄秋燕
终审:余欢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