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泥塑”朋友
— 大一班 班本故事 —
一泥一天地,
一水一世界。
走进自然,亲近自然。
当孩子走出教室来到泥巴地时,
泥池成为孩子最直接、最常见、
最易于感知的天然材料。
01
活动缘起
幼儿园里新增一块泥巴地,户外活动时间,幼儿满怀好奇的围聚在泥巴边上,看着满池泥巴,既好奇又顾虑重重的用手指尖捏起一点点,捏了捏,闻了闻,放在手心又搓了搓。有的泥巴是有点硬的,但是靠近泥池边的泥土有点软。安迪转头问教师:“老师,为什么有的泥土硬,有的会软?”教师说:“谁能来回答安迪的问题?”诺诺说:“你们看,有的泥土被太阳晒过,晒干了,所以会硬。”琪琪说:“干泥土下面有石头和沙子,所以硬,不信你们看。”诺诺用手指从泥土下面抠出了一小块硬硬的小石子,其他孩子也立刻蹲下来,有的用手,有的用捡到的小树枝翻开泥土,不一会儿,孩子们就挖出了许多“宝贝”…回到活动室,孩子们意犹未尽,有的小心翼翼地捏着干泥块,有的把玩着小石子,有的向同伴展示着自己挖到的干蜗牛壳·…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玩泥巴啊?
今天玩泥吗?
妈妈带我去老家田地里玩过。
于是,基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我们决定带孩子们探秘泥巴区。一时间,孩子们对玩泥充满了兴奋和期待,一场与泥的游戏就此开始了。
【教师的思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教师应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件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与感性认识。户外活动是幼儿园重要环节,户外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必经之路,当琪琪将泥地上的感受分享出来时,引起了孩子们的关注。教师捕捉日常生活中孩子们感兴趣的事,鼓励他们自己去玩泥土、发现泥土的秘密、丰富有关泥土的相关经验,为生成具有价值的探索活动做好准备。
02
初探泥池
泥巴软软的,轻轻的用铲子挖就
能挖起来了
为什么有的泥巴好硬,
有的泥巴好软
当下城市里的幼儿对自然界的感知认识比较匮乏,成人为其提供的渠道也远远不够,在这小小一方泥池边,孩子们试着玩着,充满了嫌弃却欲罢不能。
关于泥,我想说……
有些泥巴太粘了,收玩具的时候
都粘在了玩具上,甩都甩下不来。
妈妈带我去玩过世园会的泥,
还是彩色的陶泥。
我想挖一个大大的沟,
水能流下来。
我想……
我想捏泥塑作品
我想捏个小泥人。
我想捏朵小花。
我们一起合作完成吧。
孩子们在玩泥过程中对泥池区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疑问“小树枝是大树上的,那为什么泥土里也有树枝呢?泥巴到底是哪里来的”带着问题,我们一起去探索吧。
03
泥巴大探秘
问题1:泥巴从哪里来?
“我们生活中的泥到底是哪里来的呢?”针对这个问题,孩子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泥是土。
是从大草原里来的,
草原里有好多好多泥。
大树下面有泥,
泥是从地下出来的。
我们的发现:
孩子们知道了:原来泥巴是水和土的混合物,有软软的、硬硬的。
01
02
问题2:水为什么消失了?
在一次户外玩泥的自由探索中,孩子们发现了问题:桶里的水流到土里怎么就不见了?水到哪里去了?
水被土吸收了。
土难道融化了吗?
水是跑到了土的缝缝里了。
水被太阳吸走了。
01
02
04
趣味泥塑
我在观察的时候,发现孩子的想象力特别丰富,我问莞诺你做的这个叫什么呢,孩子说:“这是花瓶,我捏了一个圆圆的瓶子,在草地上拔了一些草,插在花瓶里,我把草当作花”,我就突然意识到,所谓的投放材料是无处不在的,没有固定的条框说它不是材料,只要是孩子们想到的,做到的,它就是一个完美的作品,孩子把最普通的草装饰在花瓶里,何尝不是一种创造力的表现。
05
泥池乐翻天
“什么?有宝藏!在哪,在哪?”
【孩子在活动中的蜕变】
泥是大自然赋予孩子的礼物,喜欢玩泥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可塑性极强的泥,在孩子们指尖游走,属于孩子的泥池中,变幻出另一番景象。小小的泥巴地,变为了孩子眼中好玩的“宝藏”地。孩子们通过玩和认识泥,将泥巴塑造成自己心中期望的样子,他们尽情游戏,主动探索,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尝试分析、解决问题,学会了分享。
【教师在活动中的收获】
《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幼儿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由幼儿的兴趣点展开的“趣味泥塑”课程活动,自主游戏材料是支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载体,要为幼儿准备充分的材料,让他们自由、自主选择所需材料,尊重他们的想法和创作,把想象的空间和权力留给孩子,我们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通过这次大班趣味泥塑课题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智慧和魅力。泥塑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活动,更是一个寓教于乐、培养创造力的过程。
我们与泥的故事还在继续,泥塑正在进行中,敬请期待……
编 辑:大一班
初 审:周 菊
复 审:杨 萌
终 审:范 鸿
签 发:张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