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一木皆有“心”,
一沙一泥满是“趣”。
泥是大地的元素,
是大自然赠予我们的天然的“玩具”。
孩子们和泥土相遇,
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
课程缘起
部室活动时,孩子们惊奇的发现美工室扎染区里挂着几幅泥染作品,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开始了讨论:
小伙伴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快来看啊!
它为什么和泥的颜色有点像?
对呀,和扎染有点像。
啊,那它是用泥染的吗?
不会吧,泥咋染到布上去呀?
那我们试一试,看我们用泥是不是也能做出这样的作品来?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让大自然、大社会成为孩子们的鲜活教材。”幼儿是大自然的追随者,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风一沙都能激发幼儿的兴趣。泥土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天然材料,也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
探秘泥浆
泥浆初尝试:
问题:
1.泥浆不均匀,部分泥块搅拌不开。
2.泥浆有杂质。
解决方案:
将泥土进行过筛,筛出泥士中的杂质和大泥块。
二次调制
问题:
1.水和泥土的比例失调,导致泥浆颜色过浅或是泥浆质地过于浓稠。
2.没有统一的计量容器。
解决方案:
1.通过讨论,确定统一的计量容器。
2.制定统计表得出最佳泥浆调配比例。
只有孩子的眼睛会发现生活中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而给予他们去探索与思考的最大支持就是给孩子摸索的自主环境。在孩子发现问题时,我及时给予重视,并与孩子一起想办法尝试去解决。因为我始终坚定:“我们并不比孩子聪明,只是比他们多些经验。”而在调制泥浆过程中,孩子们通过观察、自主讨论、与同伴共同验证猜想、动手操作,最终发现泥浆的调制比例,这便是孩子们的成就,也是最好的证明。
邂逅泥染
关于泥浆,孩子们有什么想法呢?
泥染大作战
尝试制作泥染的想法得到了大多数孩子的支持,这场与泥染的邂逅之旅便正式开始啦~
这一瞬间,孩子们成了泥染的创作大师,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此时此刻得到了升华。
教师的思考:
在初次尝试泥染过程中就遇到了困难,“老师,我不会扎皮筋!”“老师,要怎么扎才好呢?老师,我的布上面没有花纹!”面对这些问题,我与孩子一起回忆起来扎染的过程,引导孩子们进行经验的迁移,然后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更多地留给了孩子,让孩子们自己去尝试使用不同的东西进行替换。
问题:
1.不会扎皮筋。
2.布上没有花纹。
解决方案:
1
皮筋不会扎,可以使用绳子。
2
小夹子可以夹起来!
3
你看,毛根也可以。
孩子们在实践中遇到问题、回顾反思、总结经验经过初染、再染,小小的一块布在孩子们灵巧的双手下,勾勒出美妙的图案…
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积极鼓励孩子们不断去发现、去感受、去试错、去创造,获得无限生长的可能。在创作活动中,给予幼儿充分发挥的空间,调动幼儿的双手及大脑,多情景交融、多形式融合、多想象创新、让泥染活动“自然花开、变幻无穷、美轮美奂”。
相约泥染
小朋友们有了前期经验的铺垫,已经掌握了丰富的捆扎技巧并且发挥了各自的想象力,通过泥染的方式,染出了多样的泥染作品。
玩转泥染
我做出了像小花一样的图案,一朵一朵可好看了。
我做出了蜗牛的形状!
我的泥染像开心的笑脸,看着它我就很快乐!
我做的是星空,有星星和月亮。
我要把这个作品送给我的好朋友!
《指南》在艺术领域中提出“儿童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儿童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儿童用心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而孩子们在亲身操作中进行思考、合作、商议、动手操作,最终完成自己的作品,这同时极大满足了孩子的成就感,使孩子的社会化发展与自我人格的健全都有了积极影响。
环境即教育,
生活即课程。
在这场与“泥”的邂逅中,
孩子们经历了好奇、探索与尝试,
在体验中感悟,在操作中成长。
小小的一块布,
在孩子们灵巧的双手下,
变幻出美妙神奇的图案,
与泥融合在一起,
成为好朋友,
同时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童年的时间,
因“泥”而精彩,
让我们一起亲近自然、拥抱自然吧!
编辑:江占妮
初审:蒋 焕
复审:周 菊
终审:范 鸿
签发:张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