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缘起
开学第一天,我们带着小朋友们来到楼顶除草,有小朋友发现了种植箱内有一种高高的植物,孩子们都很感兴趣,都在观察这个高高的植物是什么呢?(其实是我们常见的水果——甘蔗,但是当时的孩子们并不知道)
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自然中蕴含了丰富多元的教育契机,在每一个好奇好问中,与孩子们一同携手同行探究发现。甘蔗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元素,基于孩子们对甘蔗的兴趣,我们以甘蔗为载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与甘蔗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从楼顶除草下来后,孩子们都对那高高的植物很感兴趣,回到教室孩子们还在津津有味地讨论着:
涵涵
这个东西好高啊,应该是竹子吧。
梓艺
不对,竹子不长这样,可能它们有点像吧!
宇晨
还有什么植物和它很像呢?
熙熙
玉米!外婆家的玉米和它就很像。
凡凡
不对,是甘蔗,妈妈昨天买回来的甘蔗和它超级像。
显然孩子们对这高高植物有着不同认知,这究竟是什么呢?是不是甘蔗呢?甘蔗是什么样子的呢?甘蔗虽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见水果,但是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认知经验,他们脑袋里的甘蔗是什么样子呢?于是我们开展了我心目中的甘蔗美术活动,孩子们通过绘画表征了自己认为的甘蔗。
# 幼儿眼中的“甘蔗”
他们普遍认为甘蔗高高的,但是有的认为甘蔗有节、有的则认为没有,有的认为甘蔗叶子从脚到头都有,有的认为头上才有。有的认为甘蔗有很多颜色……
甘蔗到底什么样呢?我们发放了亲子调查单,孩子们和家人通过手机电脑等方式完成调查并用幼儿绘画加家长书写文字的方式呈现调查结果。
老师与幼儿共同梳理调查问卷总结出五种常见甘蔗:白玉甘蔗、紫皮甘蔗、黑皮甘蔗、黄皮甘蔗、红皮甘蔗。他们都是高高的,叶子主要长在头上、都有节。
玲玲
原来我们的甘蔗有这么多的种类呀!好想尝一尝呀!
《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是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来进行学习的。于是我们购买了黄皮甘蔗请幼儿摸一摸、看一看、尝一尝。
原来甘蔗长这样呀~
甘蔗滑溜溜的~摸起来像我的脸蛋
然然:真好吃呀!那甘蔗种子是什么样的呢?
晗晗:甘蔗种子是不是和辣椒种子是一样的呢?
石祎:不对,我觉得甘蔗种子应该和我们的土豆是一样的。
峰峰:要是有种子我们就可以种甘蔗、有吃不完的甘蔗。
于是孩子们把甘蔗种子画了下来并分享了自己的想法,最后老师给大家展示了甘蔗种子的样子。
甘蔗怎么种植呢?
是否和辣椒一样?
查一查
带着疑问,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查阅了资料,知道了甘蔗种植过程:
1.土地准备。
2.选种: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土壤和环境的甘蔗品种。
3.种植:需要按照行距为90-100厘米,株距为20-30厘米进行种植。
4.灌溉:甘蔗的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因此灌溉是非常重要的。
5.适时施肥。
准备土地
选种
了解甘蔗种植过程后,我们就开始种植甘蔗了,先把甘蔗放入生根水进行浸泡,外皮撕开,露出它的外衣芽孢放置在泥土两侧里,盖上泥土就完成咯。
甘蔗种下啦!
甘蔗种下去后,小朋友每天散步都会去看看。
它会不会发芽呢?究竟会长成什么样呢?
孩子们各有想法,纷纷通过绘画、手工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甘蔗应该会长这样~
宁宁
我们的甘蔗应该发芽了吧?
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发芽啦!
“哇!我们的甘蔗终于冒出了绿芽。”从此以后小朋友更加热衷于照顾甘蔗了,轮流浇水拔杂草。
就在大家都在为甘蔗发芽而开心时,有孩子发现为什么甘蔗叶子不见了,变得光秃秃的?甘蔗的叶子不是绿色的,怎么变黄了呢?
孩子们开始了猜测:
小艺
它们可能是生病了。
凡凡
我觉得可能是被虫吃了。
晨晨
不对,它可能觉得太冷了……
考虑到我们班孩子大部分家里有种植地,很多家长有种植经验,于是我们借助家长资源请幼儿回家咨询自己的家长、或是与家长共同查阅资料寻找答案。
同时老师也和幼儿一起查阅资料、通过集体教学的形式支持幼儿寻求答案。最后我们知道了甘蔗苗变黄、长不出来是因为水分不足、养分不足、种植地温度没有达到要求,甘蔗的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且地表温度在13℃—30℃范围内才能健壮生长,满足它生长所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这是对幼儿家庭教育作用的肯定和认同。利用家园共育原则,请家长们配合收集查询甘蔗种子叶子变黄、不长的原因,让家长也参与到活动中,一起探究甘蔗的生长过程。
了解了原因后我们开始拯救甘蔗,小朋友经过商量讨论成立了四个小组分别给甘蔗捉虫、浇水、施肥、盖被。
给甘蔗捉虫
给甘蔗施肥
给甘蔗浇水
给甘蔗“盖被”
完成!甘蔗你们要快快长大哟!
过了一个星期,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询问老师:
小宇
老师,我们的甘蔗怎么样了?
小瑜
我们拯救成功没呢?
熙熙
老师,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到了种植地,孩子们惊奇地发现:哇!甘蔗地里长了好多草,我们一起拔掉它,不然甘蔗的营养会被吸收掉。
在拔草时, 孩子们又有了新发现:
琪琪
快看,甘蔗长高了。
老师
哦?是怎么看出来甘蔗长高了呢?
峰峰
上次它还没有我的鞋高,现在比我鞋还高了呀!
老师
那我们的甘蔗现在长多高了呢?怎样才能知道甘蔗究竟有没有在长呢?
玲玲
我们可以测一测。
小宇
我知道,可以去找工具来帮助我们。
于是,“一个探究甘蔗究竟有多高”的计划就此展开了。经过了一个下午的讨论,最终幼儿决定分组认领一株甘蔗,然后挂上自己设计的姓名牌,今后就可以更方便、更准确地观察和测量。那么,需要哪些工具呢?孩子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可连接立方体
麻绳
躯干(小腿)
直尺
直尺、竹竿、麻绳和自己的躯干,幼儿的想法五花八门。根据这些想法,幼儿集体行动一起搜集各种各样的测量工具,并且根据各自搜集的工具进行了分组,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具体的测量方法。讨论过后,由每一组的幼儿拿着各自的测量工具来到花果园进行了初次的测量,并且将测量过程记录下来。
REC
第一次测量
我们找到了这么多工具哦
孩子们找来了相应的测量工具。带上记录表出发测量啦!来看看我们是怎么测量的呢?这是我们的第二次测量。
REC
第二次测量
孩子们经过两次测量对比发现,我们的甘蔗确实长高了,可连接立方体组:从11个长到15个;小腿组:从脚背长到脚踝;直尺组:从22厘米长到42厘米;竹竿组:从一节半长到三节;麻绳组从一根长到两根长。孩子们还发现第二次测量时,可连接立方体和麻绳组发现甘蔗生长速度较慢,其它组幼儿发现了泥土较干,可能是缺水导致,于是幼儿进行第三次集体浇水,却发现这样的浇水方式较慢,泥土吃不透,于是幼儿集体讨论出,直接为甘蔗地挖沟进行灌溉补充水分后再进行第三次测量。
还没等第三次测量,我们却收到一个消息,园长妈妈为了我们在幼儿园的生活更丰富多彩,正在进行“花果园”改造,围上了围栏,不能进入。幼儿纷纷叹气道:“甘蔗没了,我们的小河没了,甜蜜蜜吃不到了,怎么办呢?”没关系,悄悄告诉你们,有小朋友已经想好了办法,并且在第二天就带来了好消息!
小结:在探究“甘蔗有多高”的过程中,幼儿调动生活经验,与班级其它幼儿一起搜集各种测量工具,并在小组讨论中,尝试与多名伙伴共同商讨问题。随着交流的范围和难度的逐渐升级,幼儿的表达能力、主动探究的勇气和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新经验都在不断增强。
好消息是什么呢?原来林林小朋友从家里带了一根甘蔗到幼儿园一起进行观察分享。小朋友瞬间炸开了锅:
子晨:咦?快看,这个白白的是什么呀?
欣欣:它是生病了嘛?
梓艺:不对,每根甘蔗它都有这个白白的东西。
老师
那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孩子们将猜想进行了绘画表征,经过总结梳理孩子们觉得是因为:生长阶段不同、种子颜色不同、雨水影响、甘蔗皮颜色不同、生病影响、光照不同的原因。教师展示了幼儿的猜测结果,并且组织大家开展讨论,共同商讨究竟用什么样的办法来验证这些猜想。
生长阶段不同
种子颜色不同
雨水影响
给甘蔗皮颜色不同
幼儿决定回家后和家长一起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带回幼儿园。
分享调查结果的过程中,幼儿惊奇地发现原来甘蔗表面的白白的东西是白霜,白霜实际上是蔗糖的分泌物,它是由甘蔗皮和甘蔗叶之间包裹聚集而形成的。这层白霜的主要成分是蜡质和果胶,它具有保护甘蔗的作用。一般来说,白霜的含量越多,代表甘蔗内部的糖分更高,味道更甜,整体成熟度更好,口感上也会更加清脆饱满,香甜多汁。
甘蔗除了直接吃,还可以做什么呢?
经过亲子调查,甘蔗原来除了可以直接吃以外,还可以熬红糖、造纸等等。原来甘蔗还有这么多吃法,在家动手做一做吧!
REC
在实践活动中,幼儿通过探究、观察发现、参与、体验和操作性的学习等多种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在“做”“考察”“调查”“探究”“劳动”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和甘蔗相处的过程中,孩子们增强了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同伴合作能力。
-END-
【资料】大一班
【初审】高孟贤
【复审】郭净
【终审】李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