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教学中,分组活动是促进幼儿合作学习、培养社交技能的重要手段。但如何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在合作中享受公平教育,是许多幼师面临的挑战。以下是一些专业建议和实践策略:
1. 科学分组:让每个孩子都有“发光”的机会
- 异质分组:根据幼儿的能力、性格、兴趣进行混合分组,避免“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现象。例如,将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孩子与内向的孩子分在一组,促进互补。
- 动态调整:定期更换小组成员,避免固定的“小圈子”形成。教育家蒙台梭利曾强调:“儿童的成长需要多样化的社交环境。”
- 角色分配:为每个孩子分配明确的角色(如记录员、材料管理员、发言人等),确保每个孩子都有参与感。
2. 设计公平的任务: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得着”
- 分层任务:根据幼儿的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例如,在搭建积木的活动中,能力强的孩子可以负责设计结构,能力稍弱的孩子可以负责传递积木或装饰。
- 开放式问题:提出没有唯一答案的问题,鼓励每个孩子从自己的角度表达想法。例如,“如果你是这只小兔子,你会怎么过河?”这样的问题能让每个孩子都有话可说。
3. 教师的引导与支持:做“隐形”的推动者
- 观察与介入:幼师需要敏锐观察每个小组的动态,及时发现“被忽视”的孩子。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醒我们,教师应在孩子需要时提供适当的支持。
- 鼓励表达:对于内向或不自信的孩子,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提示,帮助他们找到表达的切入点。例如,“你觉得这个颜色怎么样?”或“你刚才的想法很有趣,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 避免“明星效应”:不要总是让能力强的孩子代表小组发言,而是轮流让每个孩子有机会展示。
4. 培养合作意识:让公平成为小组的“共识”
- 合作规则:在活动前与孩子们共同制定小组规则,如“每个人都要发言”“轮流完成任务”等。教育家杜威认为:“规则不是强加的,而是通过实践内化的。”
- 表扬合作行为:当小组展现出公平合作的行为时,教师要及时表扬。例如,“你们小组每个人都参与了,真棒!”
- 反思与总结:活动结束后,引导孩子们反思:“今天谁帮助了你?”“你觉得小组里谁做得特别好?”通过反思,强化公平合作的意识。
5. 家园共育:让公平教育延伸到家庭
- 与家长沟通:向家长传递公平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家长在家中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例如,可以通过亲子游戏或家庭任务,让孩子体验合作与分享的乐趣。
- 分享案例:将幼儿园中分组活动的成功案例分享给家长,帮助家长理解孩子在合作中的成长。
6. 利用多元评价:让每个孩子的努力都被看见
- 过程性评价: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孩子在合作中的表现。例如,记录孩子如何与同伴沟通、如何解决问题。
- 个性化评价: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给予针对性的评价。例如,“你今天主动帮助了小美,真是一个温暖的朋友!”
案例分享:
在一次“搭建城市”的分组活动中,教师将4个孩子分在一组,分别负责设计、搭建、装饰和讲述。内向的小明被分配为“讲述者”,在教师的鼓励下,他勇敢地站在全班面前,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了小组的作品。活动结束后,教师表扬了小明的努力,并鼓励其他孩子向他学习。通过这样的设计,每个孩子都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
总之,公平教育不是“一刀切”,而是通过科学的分组、合理的任务设计、教师的引导和多元的评价,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享受学习的乐趣。正如教育家陈鹤琴所说:“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