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衔接不畅,确实是一个需要幼儿教师发挥“桥梁搭建师”作用的重要课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协同育人:
1. 明确劳动教育目标,与家庭达成共识
- 专家观点: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劳动教育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师需要帮助家长理解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责任感和动手能力,而不是简单的“干活”。
- 实践建议: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手册等形式,向家长传递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例如,可以设计一份“家庭劳动清单”,列出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家务任务(如3岁幼儿可以整理玩具、4岁幼儿可以帮忙摆餐具等),让家长明确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2. 设计趣味性劳动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 案例分享:某幼儿园教师设计了一个“小小值日生”活动,让幼儿轮流担任班级的“劳动小能手”,负责整理玩具、擦桌子等任务。通过角色扮演和游戏化方式,幼儿不仅乐在其中,还逐渐养成了劳动习惯。
- 实践建议:教师可以将劳动教育与游戏结合,例如在班级中设置“劳动角”,提供模拟工具(如小扫帚、小抹布等),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鼓励家长在家中延续这种游戏化劳动教育。
3. 家园共育,形成教育合力
- 专家观点:华东师范大学李季湄教授指出,家园共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和家长需要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实现劳动教育的最佳效果。
- 实践建议:教师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如微信群、家园共育APP)分享劳动教育的成功案例和实用方法。例如,录制短视频,展示如何在家庭中开展劳动教育,或者组织“家庭劳动打卡”活动,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劳动任务,并在平台上分享成果。
4. 关注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指导
- 案例分享:某幼儿园教师发现一名幼儿在家中从不参与家务,家长认为孩子“太小,做不了”。教师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到孩子对植物感兴趣,于是建议家长让孩子负责给家里的盆栽浇水。这一小小的改变,不仅激发了孩子的劳动兴趣,还增强了家庭责任感。
- 实践建议:教师需要关注每个幼儿的兴趣和能力差异,为家长提供个性化的劳动教育建议。例如,对于喜欢动手的孩子,可以建议家长让孩子参与手工制作;对于喜欢模仿的孩子,可以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完成简单的家务。
5. 创设劳动教育评价机制,激励幼儿和家长
- 实践建议:教师可以设计“劳动小达人”评价表,记录幼儿在园和在家中的劳动表现,并定期反馈给家长。同时,可以设立“劳动之星”评选活动,激励幼儿和家长共同参与劳动教育。
6. 以身作则,成为劳动教育的榜样
- 专家观点: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强调,教师的言行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行为的示范者。
- 实践建议: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以身作则,例如在整理教室时邀请幼儿一起参与,或者分享自己在家中劳动的经历。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发幼儿的劳动热情。
结语
劳动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衔接,需要幼儿教师扮演“桥梁搭建师”的角色,通过明确目标、设计活动、家园共育、关注差异、创设评价机制和以身作则,实现协同育人。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让我们携手家长,共同为幼儿营造一个充满劳动乐趣的成长环境!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