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与幼儿日常行为规范结合少,幼儿教师能否设计“生命行为准则”,知行合一?
引言:
近年来,生命教育逐渐成为幼儿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然而,如何将生命教育与幼儿的日常行为规范有机结合,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著名幼教专家陈鹤琴曾提出:“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这一理念为我们提供了思路——通过设计“生命行为准则”,将生命教育融入幼儿的日常行为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一、为什么要设计“生命行为准则”?
- 生命教育的核心在于“知行合一”
生命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让幼儿在生活中实践。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李季湄教授所说:“幼儿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儿童’,而生命教育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行为准则的设计,可以让幼儿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生命的价值。 - 幼儿行为规范需要内在化
传统的幼儿行为规范往往以“禁止”为主,如“不能打人”“不能乱跑”等。这种外在约束容易让幼儿产生逆反心理。而“生命行为准则”则是从生命的角度出发,引导幼儿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将规范内化为自觉行为。 - 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
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抽象的概念如“生命”“尊重”等对他们来说难以理解。通过行为准则,可以将这些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指南,如“爱护小动物”“帮助摔倒的小朋友”等。
二、如何设计“生命行为准则”?
-
以“生命”为核心,设计具体行为
例如:- 尊重生命:不伤害自己、他人和小动物。
- 珍惜生命:爱护花草树木,节约用水用电。
- 关爱生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分享自己的玩具。
-
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
将行为准则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如:- 晨间活动:观察植物的生长,讨论“植物也需要喝水”。
- 游戏时间: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医生救人”的生命意义。
- 餐前教育:引导幼儿感恩食物,珍惜每一粒米。
-
采用多元化的教育形式
- 绘本故事:选择《小种子》《爱心树》等绘本,让幼儿通过故事理解生命的价值。
- 游戏活动:设计“生命接力赛”等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生命的珍贵。
- 环境创设:在幼儿园布置“生命角”,展示植物、动物的生长过程。
三、如何实现“知行合一”?
- 教师的榜样作用
教师是幼儿行为的直接模仿对象。正如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所说:“教师的言行是幼儿最好的教科书。”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生命行为准则”。 - 家园共育
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册等形式,向家长传递“生命行为准则”的理念,鼓励家长在家庭中延续幼儿园的教育。 - 持续评价与反馈
设计“生命行为打卡表”,记录幼儿的行为表现,并通过表扬、奖励等方式强化正向行为。
四、案例分享:某幼儿园的“生命行为准则”实践
某幼儿园以“生命教育”为主题,设计了“小小生命守护者”系列活动:
- 活动一:种植小盆栽,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幼儿的责任感。
- 活动二:组织“爱心义卖”,将所得款项捐赠给流浪动物救助站,让幼儿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
- 活动三:开展“生命故事会”,邀请家长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增进幼儿对生命的理解。
通过这些活动,幼儿不仅理解了生命的价值,还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了“生命行为准则”。
结语
设计“生命行为准则”是幼儿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知行合一的有效手段。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让我们以“生命”为纽带,将行为规范与教育目标紧密结合,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 陈鹤琴. 《家庭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 李季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冯晓霞. 《幼儿园课程与教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