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至 秋意到
秋风送爽,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时节。在这个寓意着丰收与幸福的美好日子里,宝石幼儿园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秋分节气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自然的变化,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秋分知多少
孩子们眼中的秋分
通过轻松愉快的谈话活动,孩子们分享了自己对秋分的直观感受,在深圳,我们没办法体验到凉爽的天气和金黄的落叶,但是我们可以用别样的方式向孩子传递在不同的角落,秋分带来别样的样态,让孩子们对自然、对世界充满好奇。
教师:你知道秋分是一个怎样的节气?
莉媛:秋天要来了,要穿秋衣。
博燃:夏天和秋天分开了。
子墨:要分着吃月饼。
昱霆:要祭拜月亮。
教师:秋分时节都有哪些食物?
冠辰:超级甜的苹果。
筝筝:葡萄和石榴。
依依:有秋菜。
欢欢:会吃螃蟹。
通过谈话及讨论,还有教师的引导,孩子们非常喜欢秋分时节丰收的情景,有孩子提议用橡皮泥制作很多丰收的水果和蔬菜,为了满足孩子的探索欲望,我们给孩子提供材料进行创作。
绘本《空中的树叶》
在温馨的绘本故事中,小二班的孩子们跟随树叶的旅行,了解秋天的变化,看到了不一样的秋分风景,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无限好奇与爱护之情。
秋分三候
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认识了秋分的三候。
一候丨雷始收声
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秋分后阴气开始旺,所以不再打雷了。节
二候丨蛰虫坯户
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
三候丨水始涸
降雨减少,水气蒸发快,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沼泽及水洼干涸。
古诗《秋思》
孩子们在朗诵古诗中,体会了古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感受了中华文字的魅力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儿歌《秋分》
欢快的儿歌旋律中,中四班的孩子们用歌声唱出了对秋分的喜爱与期待。
秋天的色彩
绘秋色
秋天是个丰富多彩的季节,大自然手持调色盘在这个季节挥洒出绚丽的颜色,构成了独属于秋天的浪漫色彩。孩子们在亲身感受了解大自然的秘密后,把最迷人的秋色留在幼儿园。
画秋牛
秋分到,便出现挨家送秋牛图。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孩子们通过绘画秋牛图,不仅了解了传统习俗“说秋”,还体验了民间艺术的魅力,画面生动有趣,充满创意。
树叶拓印
利用自然材料——树叶,孩子们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拓印创作,将秋天的痕迹留在纸上。
萌娃享秋趣
竖蛋乐
在每年的秋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其玩法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秋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秋分到,蛋儿俏”的说法。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小小一枚鸡蛋是时令的使者也是趣味的化身一起来感受孩子们竖彩蛋的乐趣吧!
为了成功竖蛋,孩子们细心地研究努力地尝试,专注的小脸儿格外精神。
量身高
秋分这天,平分了整个秋季的天数,还平分了一天的白天与黑夜的时长。而且,这一天物体与其影子的长度是相同的。“秋分这一天身高和影子是等长的”我们可以带孩子通过量身高来感受这一现象。
拾秋叶
秋天到,树叶黄,一阵微风,叶子起舞。
一个多彩的秋天向我们盛装而来,
孩子们在寻找秋天的足迹,
探究秋天的秘密。
孩子们在户外活动中,捡拾各种形状的落叶。
晒秋啦
孩子们通过模拟“晒秋”活动,了解古时人们食物储存的传统智慧,体验了劳动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珍惜粮食的好习惯。
教师思考:《指南》指出: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动手操作进行学习。幼儿主动去探索、发现、游戏,我们关注自然的教育价值,努力将课程游戏化理念真正落实到孩子们生活中,给幼儿的成长注入更多力量。在此次秋分课程故事的过程中,我们侧重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也提高了幼儿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秋分农耕之乐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秋天是大地回馈辛勤耕耘的季节。结合秋天丰收的特点,以“农耕”为运动游戏内容,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精心设计了“抢种抢收”、“红薯装运”、“南瓜丰收”、“赶鸭入笼”等精彩纷呈的运动游戏项目,并制定了合适的目标、玩法、规则,游戏内容丰富多彩,妙趣横生,不仅锻炼了身体协调性,还体验了农耕文化的乐趣。欢声笑语中,孩子们对秋天的热爱与向往更加深厚。
抢种抢收
孩子们在游戏中模拟了农耕的繁忙场景,体验了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快乐。
红薯装运
通过搬运“红薯”,孩子们锻炼了身体协调性和团队协作能力。
南瓜丰收
南瓜丰收(替代品)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欢笑中体验了秋天的乐趣,同时也锻炼了平衡能力。
赶鸭入笼
孩子们手持“赶鸭棒”,将“鸭子”赶入“笼子”,游戏既有趣又富有挑战性。
秋分之意,秋分之趣,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体验与感受,我们在游戏中学习,也在学习中成长。每一个节气都有丰富、有意义的习俗,只要我们用心去留意,就会发现不朽的文明始终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风清月明秋分至,
正是一年最美时。
今日秋分,昼夜平分,
燥热减退,凉意来袭。
让我们在这美好的节气里,
热爱生活,感受岁月静好!
图片|各班老师
编辑|王玉 陈晓玲
初审|林婷婷
终审|欧阳新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