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时值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们虽然暂时还不能和老师、小伙伴们相聚,但居家的我们依然可以快乐游戏。居家防“疫”,“宅”家有道,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居家指南“幼儿一日生活作息时间表”吧!
以上作息时间仅供参考,各位家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知清明,懂传承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当今时代,人们在清明节缅怀英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资源提供:小三班曾丽凤老师
绘本故事:《清明》
绘本简介:我国有二十四个节气,绘本里讲述可爱的节节虫是节气的孩子,它通过和吉鸟、大尾鱼发生的故事,让我们知道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让我们知道了清明节的一些习俗,去踏青、放风筝、祭祀祖先等。
资源提供:小一班金玲燕教师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有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荡秋千、吃清明粿等习俗,以礼敬先祖,除病消灾。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扫墓
寒食禁火,祭奠先人。唐朝之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通过献花、鞠躬、擦拭墓碑等方式表达对先人的怀念。
踏青
又叫春游、探春、踏春、寻春等。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鸟鸣欢快婉转,花儿万紫千红,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春游可以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
放风筝
风筝又名“纸鸢”,寓义吉祥和好运,是清明节的习俗之一,春意盎然,百花齐放,放风筝是一种游艺活动,可以愉悦身心,也象征着随风飘飞的风筝把疾病、秽气带走了。
清明果
清明果是清明节中非常有特色的一种节令食品,也是江南一带的小吃。清明果是用清明节前后才有的一种艾草的汁搅拌进糯米里,做成的一种艾饺。
荡秋千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讳,改之为秋千。据说清明荡秋千,可以将晦气荡走。
唱清明,扬民风
古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在清明节这个传统节日,一起来感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魅力,弘扬民族传统。
资源提供:小三班陈彩云老师
品清明,融明俗
“寒食青团店,春低杨柳枝,酒香留客在,莺语和人诗。” 艾草碧绿,此时正是做青团的最好时候。青团,又叫清明团子,是清明节的特色美食。
资源提供:小四班家长
第一步
将浸了“青”汁的面团揉成圆球状。
第二步
将面团压成扁圆形,做个凹槽放馅料。
第三步
在面团中央放入馅料,揉一揉、搓一搓,轻轻放入盘子上。
猜猜我做的青团里面包的是什么馅料?
忆清明,敬英烈
无论伟大的革命先烈,还是近期的新冠疫情,总有英雄在危难时期为我们负重前行,挺身而出。感谢你们用生命为我们撑起了一片蓝天,撑起了一个个“家”,让我们用做手工的方式缅怀英雄,感恩英雄,致敬英雄,守护英雄!
资源提供:小四班李琪老师
为了缅怀逝者,孩子们用行动诠释着感恩,认真的制作着手工菊花,致敬那些为我们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
清明绘彩蛋象征着圆圆满满,孩子们拿起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五彩的彩蛋,并相互碰蛋,感知清明节的传统风俗,寄托对春天的美好期望。
清明寄于情,感恩融于心。在面对疫情与灾难的同时,也带给了孩子们有温度的生活教育和更多有关生命的思考,让孩子们懂得付出与奉献,让爱与感恩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点滴行动赴实践,静待花开复学时。
-END-
文稿:刘莉
图片、视频:小班组教师
编辑:刘庆
初审:高昕、沈巧媚
终审:耿媛、李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