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起源
道格拉斯说:“生活充满了未开发的快乐源泉,教育应当训练我们去发现并利用它们。”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我园开展的二十四节气课程,跟着节气过日子,孩子们走进自然,感受阳光、动物、植物、大地这些生命的气息,让孩子们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学会很多有关生命的智慧。霜降节气系列活动让孩子们对柿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捕捉幼儿兴趣,揣摩幼儿需求,生成活动,也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借助霜降节气吃柿子的习俗和幼儿对柿子浓厚的兴趣,我设计了《如你所愿,“柿柿”如意》课程故事。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得经验的需要。下面,一起走进我们的故事吧!
“知”柿子
孩子们带来的柿子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圆圆的,有的椭圆形的;有的红一点,有的黄一点;有的硬,有的软;怎么大家的柿子都不一样呢!
月月说:“看,我的柿子黄黄的,是最大的。”
睿睿说:“我的柿子硬硬的,闻起来还香香的呢。”
浩浩说:“这柿子看起来很好吃呢。”
乐乐问:“老师,柿子的肚子里面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切”柿子
想知道柿子里面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一起动手来切一切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让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来学习。幼儿的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足,集中注意力时间不足,决定了幼儿的学习方式必须以游戏和实物为主,节气教育很抽象,但是根据节气教育生成的活动课就比较具象,幼儿对柿子等实物产生浓烈的兴趣,愿意摸一摸、闻一闻、动手切一切,通过一系列活动,幼儿感官上能接受到很多信息,柿子是硬硬的,切开里面香香的、甜甜的,而且活动中知道如何安全使用模具刀等等。
“削”柿子
老师,我们为什么要削去柿子的皮呢?随着一声清脆的声音,我们对为什么要削去柿子皮展开了探讨,摸一摸,柿子皮厚厚的,咬一咬,涩涩的,尝一尝,柿子肉甜甜的,哦!原来,去掉柿子皮可以让柿饼做出来口感更好,还可以加快柿饼的风干速度呢!
“绘”柿子
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后我们都有所得,我要把我喜欢的柿子画一画,捏一捏!
我想给小柿子做上漂亮的眼睛??。小朋友们也争相效仿,原来加上小眼睛的柿子这么好看。
“挂”柿子
挂在班级牌上,通过风吹日照,秋风和煦中等待我们的柿饼成霜吧!看起来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呢!
“分”柿子
在老师的倡议下,我们将一些甜甜的软柿子分享给了老师还有小朋友,请他们一起品尝我们甜甜的柿子。他们还夸奖我们了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活动还在继续,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会发现孩子们眼中的渴望与期待,这次《如你所愿,“柿柿”如意》系列活动,结合我园的二十四节气教育,抓住了孩子们的兴趣特点,不仅让孩子们真正体验到了动手制作柿饼的乐趣,同时也养成了善于观察,不断探索的好习惯!《指南》中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才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迷上探索,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我通过节气教育活动,发现幼儿对柿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他们的探索,从中找到了柿饼成霜的秘密——削皮。当柿子被削皮后和没有被削皮的柿子比较,发现削皮可以大大加快柿子被风干的速度。幼儿不仅丰富了经验,还体验了探索的乐趣,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
END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林州市第一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