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课程缘起:
? 在一次午餐时,我发现有一组孩子们的桌面比较乱,于是我便询问孩子们:“为什么地板上和桌子上全是米饭?你们知道米饭是怎么来的吗?”
畯宸说:“不知道”。
安若说:“是种出来的”。
小允说:“是怎么种的”?
郑燃说:“种粮食很辛苦的”……
听到孩子们有这么多的疑问,我便和孩子们讨论了起来:“大家在进餐时应该怎样做”?
伯昱说:“要把饭吃完”。
耀霆说:“一只手扶着碗,不要把饭弄掉”。
修齐说:“吃饭不要讲话”。
紫琪说:“我不喜欢吃黄色的小米,但老师说对我的身体好”……
看来孩子们都知道要珍惜粮食,但是为什么又不能很好的执行呢?针对目前进餐时“掉饭及剩饭”的现象,我们决定带着中二班的孩子们开启《遇稻一粒“米”》的班本主题活动,借此让幼儿有粮食来之不易和珍惜粮食的意识。
? 从孩子们的讨论中可以看出,米饭是幼儿既熟悉又感兴趣的食物。应及时组织幼儿交流和讨论,在师幼互动中,家园协作下,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主动探索,获得直接经验,产生探索米的兴趣和欲望。
幼儿原有经验:
? 知道米饭是人们每天都要吃的食物;知道大米可以做成很多美食。
?幼儿的问题和兴趣点:
? 幼儿园的每日餐点“米饭”,都会出现不一样的颜色,孩子们会问老师,今天的米饭里怎么有黄黄的东西?今天的米饭怎么会是紫色的?今天的米饭里怎么有圆形的米?
教师的思考:
? 《指南》中科学领域指出:幼儿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
? 因此,根据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提出的问题和兴趣点,我们预设了以《遇稻一粒“米”》为主题的班本课程故事脉络图,以此来开展课程故事活动。
课程故事五大领域目标:
? 1. 语言:通过活动,让幼儿认识“米”的由来及水稻之父,会用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出“米”的一生。
? 2.科学:进行“米”的实验,增强探索米的兴趣和欲望。
3.健康:通过活动,让幼儿认识米饭的营养价值含量,让幼儿意识到乖乖吃饭长身体。
4.社会:掌握简单的劳动技能,和同伴共同体验劳动和收获的乐趣。
5.艺术:喜欢参与“米”的粘贴画、水粉画、感受表现艺术创造画带来的乐趣。
?课程故事总目标:
? 1.认知目标:知道大米是通过种植水稻得来的,并了解各种各样的米,知道粮食来之不易。
2.技能目标:乐意分享自制米食,体验劳动和收获的乐趣,掌握简单的劳动技能。
3.情感目标:萌发爱粮食、节约粮食的意识,自觉养成不挑食、不浪费,爱惜粮食的饮食习惯。
初识米
?“米”的大调查
米是种子变来的,我们常吃的大米是一粒一粒细细长长的。
米的种类多种多样,有小米、黑米、紫米等,幼儿园里有时会把薏仁米和大米一起给我们品尝。米能做出许多美食,如:炒米、米线、卷粉、粉丝等。
寻“米”之旅
在调查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米的很多秘密,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了记录。
? 孩子们在家里、超市等地方开启了寻“米”之旅。
? 大米除了做成香喷喷的白米饭,可以酿酒、还可以做米粉、做米糕;甜甜的米酒、好吃的寿司、糯糯的粽子…….大米可以变成的东西可真多!
通过初识米活动,不仅增进了亲子感情,同时也让孩子们更进一步了解到了米和米制品的多样性。
绘本??《大米你从哪里来》
? 通过绘本故事让孩子们认识了杂交水稻之父一一袁隆平爷爷,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他毕生的梦想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并用一生耕耘造福我们。
? 通过绘本的学习,孩子们知道了袁隆平爷爷说过:“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正是因为他,让我们的肚子吃饱了。
那小小的稻谷如何变成大米呢?一起看看一粒米经历了怎样的旅程吧!
认识水稻
幼儿通过直接触摸感知、亲身体验等形式,了解到了稻谷的特点,学会了如何区分稻谷的成熟程度。
各种各样的米
小朋友们通过实物图片以及品尝每日幼儿园里提供不一样的米饭 , 认识了各种不同的米粒。
珍惜粮食
孩子们了解了稻谷的生长过程,感受到了农民伯伯的辛苦和不易,学会了要更加珍惜粮食。
梓墨说:“我们怎么节约粮食?”
筱钥说:“可以自己取餐,吃多少打多少就不会浪费了。”
祉辰说:“把碗里的饭菜都吃完。”
嘉琪说:“不挑食,肉和蔬菜都要吃。”
? 为了督促孩子们真正落实节约粮食的行动,我们让孩子们 一起来做一个节约用餐的计划!并把计划粘贴到教室显眼的地方,时刻提醒着!
一起讨论,制定并画出进餐规则。
光盘小达人
通过进餐规矩的认识和实施,“爱粮惜粮,从点滴做起”。孩子们把珍惜粮食口号落实到行动,将行动培养成习惯。
好玩的“米”
稻谷剥壳
? 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成功地将大米从稻壳中剥离出来。
通过活动,幼儿体验了剥稻谷的辛苦,锻炼孩子手部肌肉的力量,用实践行动体验一粒米到饭桌上的历程,体会食物来之不易。
小实验:水稻的生长过程
? 水稻在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孩子们认真观察??,并动手记录。
稻谷有几粒
? 让孩子们学习数稻谷!孩子们开始一粒一粒数,为了更快一些,大家学会合作着从2个2个到数、5个5个数到10个10个数,一步步对数的认识有了提高。
什么是插秧?
? 如何种植水稻呢?于是,一场关于插秧相关事项的激烈讨论就开始了。
钰霖说:“什么是插秧”?
颖月说:“ 插秧就是把苗种下去”。
雯锦说:“ 插秧就是种米饭”。
炫景说:”插秧就是种东西”。
雨橙说:“插秧就是把苗插进泥土里”。
嘉钰说:“我们要怎样插秧”?
一嘉说:“插秧就是把秧苗插下去,就像种植黄瓜苗一样”。
子馨说:“我知道,插秧要分开一点,不能挤在一起”。
银睿说:“我们要用手插好它,不能让它歪了”。
诗函说:“还有不能倒了,倒了它们就活不了了”。
为了让孩子们对插秧有更多的了解,老师找了一些插秧的视频、照片给孩子们看,让孩子们在了解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插秧的兴趣。
游戏:粮仓运粮
? 通过活动锻炼了幼儿推独轮车的技能,提高幼儿手脚协调慢走,快走的能力。
绘画:大丰收
? 小朋友们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丰收的景象,通过活动更加懂得节约,珍惜粮食。
课程结语??
? 在这探究之旅中,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一课程所蕴含的多重价值,“植根于孩子生活,真正来源于孩子,让孩子做主角,自主推进课程”,这才是顺应孩子发展,有故事的课程。一粒“米”让老师和孩子们变为一同探究的学习者,在实施过程中,给予孩子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体验。孩子们对好玩的事物的兴趣永远不会停止,我们所做的就是捕捉孩子一刹那的兴趣点并让这兴趣点成为孩子自主、自发游戏的契机,成为孩子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
课程反思??
? 为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孩子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我们还应该??
1.增加互动性和实践性?:
虽然课程已经包含了一些互动和实践环节,但仍有提升空间。例如,可以增加更多动手操作的环节,如让孩子们亲手种植水稻、制作米制品等,以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体验感。
可以引入更多游戏化学习元素,使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2.深化对稻米文化的了解?:
在课程中,虽然孩子们对稻米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稻米文化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可以进一步挖掘稻米在不同文化、历史背景下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孩子们更加全面地了解稻米。
可以邀请农业专家或农民来园进行讲座或互动,让孩子们更加直观地了解稻米的种植和加工过程。
3.加强家园共育的连续性?:
家园共育活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待加强连续性和深度。可以建立更加完善的家园共育机制,定期与家长沟通孩子的成长情况和学习进展,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出谋划策。
可以鼓励家长在家中与孩子一起进行与稻米相关的活动,如制作米饭、品尝不同种类的米等,以巩固和拓展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会在假期请家长带孩子们亲身去“稻田公园”感受或观摩真正的插秧活动,以及观察幼苗成长的过程。
? 4.关注个体差异?:
每个孩子的兴趣和能力都有所不同,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更加关注个体差异,为不同能力的孩子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可以设置一些选修环节或个性化任务,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以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比如:口语能力强的孩子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讲述袁隆平爷爷的故事;喜欢绘画的孩子们可以一起来绘画我们的“一粒米”的过程,制作成班级独有的绘本等。
综上所述,“遇稻一粒米”课程故事在激发孩子们探索兴趣、增强珍惜粮食意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孩子们能把不吃剩饭、不掉饭粒、不挑食落实到位,遇到不喜欢吃的食物时会互相鼓励统统吃完。但仍需再增加互动性和实践性、深化对稻米文化的了解、加强家园共育的连续性以及关注个体差异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下学期我们的课程将继续开展,期待着孩子们新的成长!
编辑:徐美仙
初审:刘珊珊
复审:杨湘静
终审:王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