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源起
寒假假期,幼儿园发起了《萌娃游晋中》的倡议,孩子们跟随家长开启了晋中之旅。来园后,他们纷纷谈论自己的所见所闻。
萌萌:过年的时候我去了王家大院旅游了,王家大院的房子上还刻着花呢。
小七:我去的是祁县乔家大院,
青青:我也去王家大院了,王家大院的房子和我们现在的不一样,是弯弯的,导游姐姐说是窑洞,别的大院都没有……
由此引发了孩子们对晋商大院的讨论与关注。为此结合地方资源以及孩子们的兴趣点,一起走进王家大院。
走进王家大院
参访前
参访前,出游计划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早早设计好表格,想着让幼儿在表格内填画,但是在我们一次统计的数学活动后,发现孩子们对表格有浓厚的兴趣,美工区可以看到孩子们在用表格的形式画自己的活动内容。所以这一次我没有拿出自己提前设计好的表格,而是放手让孩子们设计属于自己的出行记录表。
从幼儿的记录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能够表征出出行表的相关要素,作为大班的幼儿,我想计划出行,让他们自己来设计是一个很好的特色课程的亮点。看着五花八门的出行表,让我看到每个孩子独特的表征方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了出行时间、交通工具、和谁一起、重点参观内容……之后我们和幼儿一起讨论了出行记录表的相关要素,加深了幼儿对记录表的理解。我想这样不仅提高了幼儿自主计划的能力,同时能让他们更加有条理的安排自己的出行计划,更好的参与活动。
参访中
迎着春风,踏着朝阳,孩子们乘着大巴来到了王家大院,王是一个姓,姓是半个国,家是一个院,院是半坐城。王家大院独特的建筑风格让孩子们流连忘返。
媛媛:我发现这的房子是半圆形的,弯弯的。
青青:院子里有很多的大水缸。
福星:屋顶上有小怪兽,咱们的房顶上就没有。
正正:窗户上有很多花纹。
……
孩子们兴奋地谈论着自己的发现。
参访后
参观归来,孩子们把自己的发现和所见所闻画了下来,我们发现他们对王家大院的窑洞式建筑和戏台充满了兴趣为此我们生成项目活动:窑洞的秘密和好玩的戏台
教师充分利用家乡资源,带领幼儿走进王家大院,大大满足了幼儿的探索欲望。活动中,教师全力为幼儿的探索活动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鼓励孩子们大胆表达,设计了属于自己的出行记录表。参访中,幼儿通过实地参访,亲身体验,聆听导游讲解,感受晋商大院的魅力,体验古人智慧的结晶。参访结束后,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表征自己的喜好,分享自己的困惑,教师通过倾听、观察等捕捉驱动性的问题,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生成活动。
探秘王家大院之旅
——窑洞的秘密
王家大院地处一面黄土坡上,采用了黄土高原特有的窑洞式建筑,同时又与梁柱式木结构建筑相融合,是典型的石窑木构。而这一建筑特色也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
团子:老师,王家大院的房子和我们住的不一样,它是半圆形的,我妈妈告诉我这是窑洞。
悠悠:我看见上面还有很多花纹,特别好看。
桥桥:为什么和我们现在的房子不一样呢?
申国旗:对呀,为什么要盖成窑洞?
孩子们带着这些问题回到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查资料了解窑洞的秘密。
来园后进行了分享
侯暄珂:老师,我知道窑洞冬暖夏凉。
程亦涵:我查到窑洞有好多种,有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
冀文钰:我查到窑洞里面是弯弯的,像拱形一样,所以更加结实。
教师:那为什么拱形就更结实呢?生活中有没有拱形的建筑?
教师的这一问题引发了幼儿的思考。
是啊,为什么拱形会更结实?“我见过高速路上的山洞也是拱形的。”
孩子们通过小实验感受拱形的承重力。他们从家里找到了非常像窑洞的蛋壳来完成此项实验,用笔分别扎蛋壳外与蛋壳内。
拱形的秘密
猜想环节孩子们纷纷表示蛋壳外更容易扎破,因为里面是空的,而反过来的蛋壳靠近桌子,不容易扎破。通过实验他们发现,自己的猜想与实验结果截然不同。从记录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幼儿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拱形的承重力
在初步了解了拱形更结实后幼儿开始探索拱足和拱顶之间的关系。
他们用积木和纸张搭建拱形,并将硬币放在上面,感受拱形的承重力,他们发现刚放上2个硬币时,没什么变化。当在纸拱上放上四个硬币时,拱顶有点下沉拱足向两边延伸了一点。继续往纸拱上加硬币,拱足逐渐向两边延伸,加到第八个时拱桥平了。他们还发现如果把拱足固定住,纸拱的承受力就会增加。这样的小实验让孩子们充分感知认识到拱形建筑的结构原理,窑洞正是因为具有拱形这样特殊的结构才能经历千年依然很结实。
延伸环节,孩子们分享交流了拱形在生活中的运用。
从探索窑洞的秘密到理解拱形的作用,作为教师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幼儿园的孩子理解这些知识。《指南》中提到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而拱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又是所有结构中唯一产生外推力的结构。为此利用我们身边常见的蛋壳、铅笔、纸、积木等物品让幼儿通过小实验初步感知拱形的受力特点,也知道了拱足、拱顶之间的关系。
探秘王家大院之旅
——好玩的戏台
在王家大院的参访中,很多孩子跑到戏台里面去玩,发现在戏台里说话和在外面说话是不一样的。
萌萌:为什么在里面和外面说话不一样
青青:怎么不一样了?
萌萌:在里面有回音,你来试试看。
李叶梵:以前没有音响和话筒,演员在台上唱戏时怎么让台下的人听见。什么是回音?
孩子们围着戏台讨论起来
……
关于声音引发了孩子们的探究兴趣,那首先要了解关于声音的奥秘
教师:大家提了很多关于声音的问题,那你们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
程亦涵:我知道是震动产生声音。
教师:怎样能让大家看到震动呢?当我们在说话的时候用手挨着喉咙,你感觉到什么?塑料膜上盐发生了什么变化?
声音的传播
“我感觉喉咙在动”,“盐会弹起来就像在跳舞”,“我感觉到手麻麻的”
“老师,科学区的纸杯电话中毛线也能传递声音。”
幼儿利用多种方式探索声音的传播,经过亲身体验发现:声音是由物体的震动产生的,而且震动越大,声音就越大,震动越小,声音就越小,那回声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戏台的秘密,孩子们来到比较近的常家庄园戏台进行参观。他们认真听导游讲解着戏台的秘密:在柱子两侧的凹槽处架起一块木板,下面放4个装水的大水缸,当人们在唱戏时发出“啊”的声音,遇到水缸里的水产生震动,还有的声音遇到两边的墙壁反射回来,就产生了回音,古人利用回音的效果建造了戏台。
回声的秘密
到底什么是回声呢?孩子们是这样说的。
杜卓青:回声要很大声的说话
安笑莹:但在教室大声说话的时候没有听到回声啊!
付子锵:我在地下车库没有很大声说话的时候也会听到回声的。
王漫晨:回声就是很大很响的声音
李一依:我觉得打雷就是回声,因为打雷的声音很大很响。
赵奕然:回声就是一模一样的声音
贾以衡:回声是声音撞到了墙壁,被弹回来的声音。
王子铭:不对不对,回声是反射回来的声音。
仇雨柠:回声就是空气中回荡的声音。
从幼儿关于“什么是回声”的表述中可以发现:他们认为“声音大(响)”、“声音重复”就是回声,也有孩子能够说出撞到墙壁,反射等内容,可以看出部分幼儿是基于现阶段对于“回声”这一概念上存在的一些听觉上的经验去理解和解释回声,缺乏进一步科学、完整、系统的认识和了解。而个别幼儿有一定的前期经验懂得回声的一些基本要素,但是也并不完整全面。所以我们通过绘本《回声游戏》小棕兔和它的朋友们在山谷里大声喊叫,发出的声音碰到远处的山谷后就会被反射回来,所以就会听到回声了。让幼儿知道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碰到大的反射面(如建筑物的墙壁、大山里面等)在界面将发生反射,人们把能够与原声区分开的反射声波叫做回声。
认识和了解了我们的“回声”后,他们到处去寻找身边可能会有回声的地方,通过寻找、验证和判断,发现了不少隐藏着“回声的地方。比如楼梯间、桥洞下面……
“回声”探秘活动起源于幼儿无意间自发的谈话活动,届时,教师以敏锐的观察力及时捕捉到幼儿关于“回声”的兴趣点,和幼儿一起了解声音的传播,回声的探秘。过程中,我们为幼儿提供探索支架,创造探索空间,珍惜幼儿天马行空的想法,给予幼儿最棒的回声探秘之旅。
探秘王家大院之旅
——搭建王家大院
随着孩子们对王家大院的深入探究,对其建筑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尝试搭建王家大院的兴趣越来越强烈,王家大院走进建构区到底能不能成功呢?想到这个“工程量”,我们的心悬了起来。
为了更有目的地进行搭建,孩子们绘制了自己的搭建计划,他们先分工,然后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旁边,不会写的字想到了各种有趣的符号代替,比如旋字不会写,会画一个漩涡代替。
儿童的神奇之处还在于创造我们想不到的事情。表征是幼儿思维外化表现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读懂幼儿的一种方式。
初建大门
初次搭建孩子们把场地选在有类似榫卯结构的户外积木区。来到积木区,孩子们按自己的计划开始搭建,。不一会大门墙体部分就初见雏形。
但是正当他们准备搭上面的阁楼时,下面的墙体被一名幼儿碰撞倒塌了,他们互相埋怨起来。
老师组织孩子们坐在城门前,通过对比图纸分析倒塌原因,
教师:“孩子们,想想我们倒塌的原因?
正正:“王家大院的大门很平整,咱们搭的凹凹凸凸的!”
杜卓青:对、不平整所以倒塌了
悠悠:空心积木高度不一样,这个是斜放的一碰就倒了
教师:其实刚才你们搭的很有想法,把墙体基本表现了出来。但是由于我们选用材料方面随意,没有计划性,不平整,而且不清楚城门到底是几部分构成。
于是教师再一次引导幼儿观察大院大门图纸,分析结构。
二次搭建
幼儿协商后,设计出更为详细的计划。这一次顺利了很多。
他们互相帮忙镶嵌房体,很快到了房顶部分。
正正:“这个房顶咋办,怎么盖顶呀?”
程亦涵:“我试试。”福星拿来两块炭烧积木。摆弄成三角的样子。但积木很重,三秒多他的双臂已经无法独立支撑。一旁的郝锦松看到了赶快过去帮忙。但很快他们发现这两根炭烧积木无法稳固地立在上面。亢亦璇找来一个圆柱,试图架在中间。但是厚重的积木还是都塌了下来。
尹新博过来说:“我知道了,你那太重,还是用我的方法吧。”“我的想法是拿这个纸板搭上去盖个三角顶子,然后贴上胶带。”“要不底下拿个立柱把它立起来。胶带只能贴一下边,又不能把中间立起来。它就倒了!”
福星:“中间立上柱子怎么进人呀!”
尹新博边往里钻边说:“中间放个立柱直接绕上就进去了。”
小七:“那就试一下,我们扶住你去吧!”
说完福星开始粘贴胶带,尹新博扶着柱子。
福星:“我觉得我这个办法可以!”
尹新博:“那我们试试,不会一吹气倒了吧!”
小七:“来我晃一晃看看牢固不牢固。”
媛媛:“哎呀,胶带怎么倒开了!”
悠悠:“哎呀不行不行,这办法可不行。
经过再次协商,孩子们决定用盖顶还是采用长积木,在顶上用其他材料表现王家大院瓦片造型。盖好后孩子们再次晃动,欢呼起来:“终于不塌啦!
顶子完工了瓦片孩子们想到用一次性纸杯来完成之后孩子们开始制作瓦片,瓦当。
孩子们不负众望,在连续两周的时间内完成了王家大院的搭建。从门楼、院墙、到窑洞……经历了倒塌、积木不够、屋顶难以支撑、瓦当没有材料等一系列问题。孩子们没有放弃,他们积极探索主动想办法、调整院墙的积木,两次翻修大门。从家里带纸箱当房顶,收集一次性纸杯做瓦片一步步解决遇到的困难。同时在搭建中涉及到面积、大小、空间、测量等大量的数学、科学经验。
本次建构活动是三维立体表征真实的物体活动,为幼儿以后理解比例与地图的概念积累了感性经验。搭建过程有过退缩、有过眼泪,有过争吵,但是他们终究没有放弃。一直勇往直前。
弘扬与传承
活动的尾声,孩子们创作了关于王家大院的相关作品,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了王家大院宣传海报,并且展演了畅游晋中的节目,相信大院文化已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教师小结
1.大处着眼,小处切入,基于儿童视角筛选主题内容。
主题是课程的起点,选择适宜的主题尤为重要,所以我们通过参访实践丰富主题活动内容。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将参访实践作为主题活动的切入点,带领幼儿与周围环境互动,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中获得对事物与现象最直接的体验,基于儿童视角筛选主题内容。窑洞的秘密、好玩的戏台无疑不是孩子引发的课程内容。
2.以问题为导向推进主题活动。促进幼儿深度学习。
好奇、好问是幼儿的天性,主题活动的进行中,我们基于幼儿的问题,搞清幼儿的已知和未知经验。借鉴“KWH”工具表,我们对幼儿的兴趣、需求进行归纳、分析并做出价值判断,将幼儿多元的、不确定的兴趣推向主动学习、推向问题探究与发现。在探索窑洞的秘密中,孩子们知道像这样的造型称为窑洞,同时窑洞的作用在和爸爸妈妈查阅资料中习得,但是为什么拱形会更坚固成为幼儿的问题所在,之后幼儿通过参访、团体讨论、调查研究、动手操作等多种方式探究问题。
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能给幼儿带来挑战,同时也给主题活动带来发展、走向高潮并带来延续。
3.基于体验,探究感受晋中大院文化。
幼儿是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在主题活动中,我们借助体验式学习将游戏性、探究性融入活动过程。创设游戏性、探究性环境,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鼓励幼儿表达体验过程,分享操作经验;帮助幼儿将直接感知经验转换为内部领悟,在探究中深度感受传统文化、大院文化。
撰稿|王静波 丁子萱 赵蕾
图片|王静波 丁子萱 赵蕾
编辑|王静波
审核|常文梅 王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