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孩子们入园后,常常出现尿裤子的情况,自我服务能力差。观察中发现有些幼儿家里使用抽水马桶或痰盂,如厕时都是由家长帮忙的。而到了幼儿园如厕,需要自己上台阶,跨过便池,脱下裤子,蹲下来等这一系列的动作,给孩子们带来了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01
『裤子湿了』
天气转凉,孩子们穿的衣服也逐渐增多增厚,容易搂不住裤子,这就给他们上厕所带来诸多不便。对于刚刚入园的孩子,年龄普遍偏小,自理能力比较弱,孩子们想上厕所时,总有畏难情绪。
班里有个叫糖糖的孩子,由于不愿意上蹲厕,憋着尿回家才上厕所,因此经常尿在裤子里,老师们都知道她不愿意如厕后,平时都会多要求她主动去几次厕所。有一次集体活动,孩子们都在学唱歌,我走到糖糖身边。
在我的引导下,糖糖脱了裤子,慢慢的蹲在了厕所上。排泄完,我让糖糖摸了摸裤子。
02
『教师的思考』
观察发现幼儿尿裤子的原因:有的幼儿因为胆子小,不爱说话,所以一直憋着不告诉老师,直到尿到裤子上了也不愿意告诉老师。针对这种幼儿要多鼓励他们有什么事要告诉老师,时刻多留心观察他们的异常;有的幼儿是因为穿着过厚过紧觉得脱裤子麻烦,所以直接尿在裤子里,反正家长有备用裤,换上就好了;还有部分幼儿就是在家没有养成好习惯,一直被大人督促去上厕所,自己没有主动如厕的意识;有的幼儿全身心投入当前活动,常常会因为玩游戏而忘记上厕所。
03
『教师可以』
关心幼儿、消除幼儿的恐惧感。
利用健康课教幼儿正确的脱裤子、提裤子的方法,以及怎样擦屁股等技能。
让家长准备舒适的备用裤子,便于及时更换。
创设温馨、愉快,与幼儿能够产生互动的如厕环境。
【幼儿收获】
糖糖会正确如厕后,再也没有憋尿和尿湿裤子的情况。
早期对幼儿进行如厕能力的培养,有益于增进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对幼儿的智力、情感、独立性、克服困难的能力等都有重要作用。
【教师收获】
如厕能力的培养是生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培养中,我们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根据个体差异,在环境创设上注重温馨、舒适;在内容与要求上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措施,更重要的是坚持以正面教育、以积极鼓励为主。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轻松、自主地如厕。
培养孩子的如厕行为,不仅可以为老师和家长省去不少麻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孩子优良的品质。
撰稿 | 杨新宇
图片 | 杨新宇
编辑 | 王 瑾
审核 | 刘锦蕙 任丽芳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