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在身边
——由左权民歌引发的故事
F O L K SONG
一次午休后的餐点时间,一首《亲圪蛋下河洗衣裳》引发了孩子们的讨论……
初识左权民歌
1.此“蛋”非彼“蛋”
孩子们的兴趣集中在了歌词上:
“歌曲里那个亲圪蛋到底是什么蛋?鸡蛋?鸭蛋?”
“不是蛋,是呆,亲个呆!”
“我知道,这是左权话,我姥姥就会唱!”
“我爸我妈都是平遥的,我们不说‘蛋’,我们说‘当’……”
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说着自家人的口音,时不时还蹦出几句家人常挂在嘴边的“土话”。
孩子们用调查表——《我知道的方言》来收集晋中各地的方言:榆次的、平遥的、榆社、和顺、左权的……
2.方言趣多多
“三里不同调、十里不同音”,小小晋中方言种类多。孩子们都想把自己知道的方言讲出来考考大家,于是玩起了猜方言的游戏。
先给自己的小队起名,再请老师当裁判。轮流猜方言,猜对了就能得到一个小奖章。比赛如火如荼,有的问:“你们知道榆次话里的‘孩子’是什么吗?”
“‘孩子’就是我们呀!”
“不对,‘孩子’是脚上穿的鞋!再给你猜一个,‘牛牛’是啥?”
垚垚:“是牛!”
宣宣:“是蜗牛!”
……
“牛牛”不是牛,是虫子;“崩楼”不是楼塌了,是脑门;蹲下叫“圪蹴”;脑袋叫“的老”;正正好叫“克克地”,角落叫“仡佬”。歌里那个“小亲圪蛋”原来是小可爱的意思;“双胳腚”竟然是膝盖……
3.下河洗衣裳
方言还没猜够,新问题又来了,阳阳说:“老师,歌曲里的小亲圪蛋为什么要下河洗衣裳?她怎么不用洗衣机呢?”
有的说“可能,这首歌唱的是很久以前的故事,那时候洗衣机还没有发明出来吧?”还有的说:“可能,那里的人很穷,买不起洗衣机吧?”有的孩子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出了歌里的情境。通过画面能看出孩子们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歌词的:在桥上洗衣裳。
面对这种情况,老师没有直接告知答案,孩子们继续讨论、猜想着。有的想从歌曲里寻找答案;有的打算回家后问问爸爸妈妈。第二天,大家来园交流:原来在还没有普及洗衣机、甚至没有自来水的时候,人们会到河边洗衣服,洗的时候还要用棒槌敲打才能洗干净衣服。
孩子们再次用画画的形式进行了表征。这次亲圪蛋的房子建在了河边,双胳腚也跪在了石头上,还拿着棒槌敲打衣服。
除此之外,还有几个跑到表演区,拿起手巾花自导自演跳起了《亲圪蛋下河洗衣裳》。小演员们跟着音乐跳得欢快而投入。
4.一起来表演
表演区的即兴表演带动了其他人,大家要一起编一些更好看的动作:跪在地上,把手巾花当成衣服前后揉搓、比如一边扭一边向前走……
在编动作的时候,有孩子提出了自己的困惑:“老师,为什么我一跳舞就站不稳呢?”这个问题问得好,其他人也发现了:在变换动作的时候和做一些有难度的动作的时候就容易站不稳。
原来,我们身体的重心会随着动作的变化而改变,跳舞要学会找重心、找平衡。身体达到了平衡,自然就不会摔倒了。——比如脚向前伸,身体同时往前倾的时候就站不稳,往后仰就能站稳了;单脚站立的话,身体向站立的腿这边倾斜就能站稳。如果两个人互相靠在一起或者拉在一起,就比较容易保持平衡,不容易摔倒。
学会找重心,跳舞就稳多了。大家把新学到的本领运用到了舞蹈表演中。看着小亲圪蛋们一个个美滋滋地创编和表演,老师也被这种沉浸其中的状态所感动。
教师的思考:
1.幼儿通过观、听、演等多个维度,对传统民俗文化有了初步的感知,在感受与欣赏中拾起厚重的民俗艺术。
2.幼儿从对方言、舞蹈、歌词的好奇出发,开展多方面探索,最终解答了自己的疑问,在思考与探索中解决遇到的困惑,进而对传统民俗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3.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将旧舞新编,在表现与表达中为晋中特色民间文化注入新的生机。
“非遗”不遥远
1.“非遗”在身边
自从开始了解民间歌舞,班上就陷入了“歌舞热”。子越小朋友带来了妈妈的参赛舞蹈,孩子们欣赏后拍手叫好:阿姨的舞蹈太美了!
这支舞蹈叫《稻谷飘香》,手中的道具是榆社响环,这种响环舞是我们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除此之外,小朋友们前期了解过的左权民歌、小花戏、旱船、背棍……看起来土气的歌舞表演竟然都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种类真丰富,非遗在身边!孩子们画出了心中最喜欢的非遗歌舞。有的孩子还要考考老师:“老师,你猜我画的是什么?”
到这里,孩子们的探索似乎快要结束了,可是又好像刚刚开始——排队的时候,孩子们会自发地哼唱左权小调;区域活动时,表演区的小演员摈弃了曾经最爱的奥特曼之歌,改选了阎维文的《大红公鸡毛腿腿》;孩子们偶尔还会翻看老师的参考书,欣赏书上的歌舞形式和动作;还有的孩子骄傲的说:“我们院里的小朋友都没我知道的多,和他们说踩高跷、傩舞、小花戏,他们啥也不知道……”
2.我当宣传员
老师顺势提问:“我们的民间歌舞这样有魅力,怎么样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些宝贵的民间艺术呢?”
有的说:“我可以讲给别人听。”还有的说:“我们可以做广告!我看电影的时候,电影院里就贴着熊出没的广告。”
老师说:“你看到的可能是一张宣传海报。”老师请大家欣赏过海报之后,孩子们和搭档一起投入到了海报的设计和制作中。
在制作时,有三个小组出现了冲突,老师把他们聚到一起,请他们说说各自遇到的问题。
多多:“我的组员都不听我的指挥,气死我了。”
园园:“我要画傩舞面具,点点要画旱船,硕硕要画踩高跷。”
二宝:“我们是谁也不知道该画啥。”
三个组的其他成员也七嘴八舌地表达自己的不满。过了一会儿,多多嘟哝了一句:“还不如换一个组。”
园园:“那我也要换组,谁想和我一起画傩舞面具?”有几个孩子响应了她,园园带着新组员离开了。
其他几个孩子也逐渐商量出了结果,和自己的新搭档重新投入到制作海报的活动中。
这个小波折让老师意识到:冲突其实也是发展的契机,老师要做的,就是给孩子提供一个解决矛盾冲突的机会。
大家兴致高昂,在幼儿园和同伴一块儿制做海报、回到家还和家人一起制作。最终,一幅幅设计精美的海报被展示在了宣传墙面上。
3.筹备社火节
没过几天,刚从表演区结束游戏的薇薇说:“好想让所有人都看到我们的表演啊!”一旁的几个孩子也附和:“是呀是呀,我们想表演给爸爸妈妈看!”
老师说:“可以啊,就快过年了,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迎新年,你们打算表演什么呢?”薇薇说:“我们想跳小花戏!”还有的孩子说:“我们想表演舞龙舞狮!”“我想表演划旱船。”老师说:“你们想表演的节目汇聚起来,让我想起了一个节日。”
百花齐放的民间艺术什么时候会齐聚一堂?那就要说到我们晋中一年一度的社火节了。晋商社火是我们山西省源远流长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每年正月十五,晋中各县、乡镇都会组织人们参与表演,俗称“闹红火”。
孩子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艺术内容:有踩高跷、舞龙、小花戏、旱船;再选喜欢的表现形式,比如捏泥、跳舞、剪纸……最后和好朋友或者想法一致的同伴制定展演计划。
这一边,孩子们自选题材,动手制作微景观“晋中社火表演”:有扭扭棒塑造的舞狮、有彩泥捏成的威风锣鼓、有废旧材料制作的寿阳傩舞、还有喜庆剪纸踩高跷的小人……热热闹闹排成长长的一列。
另一边,孩子们自己在舞台上也演绎着,沉浸在快乐的表演中,包裹在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里。
教师的思考:
1.通过多种形式的表征,幼儿对晋中的传统曲艺文化有了进一步的感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表现出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令人感动。
2.孩子们不断思考、主动探索。在小组探究的形式中学会了协商与合作。
3.教师的角色从“引导者”变成了“参与者”,关注幼儿的兴趣、问题和困惑,把它们和教育目标有机结合,形成有意义的、能引发幼儿深度学习的生成活动。
“
感悟与反思
1.幼儿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和表达晋中民间传统歌舞的美,乐意大胆宣传和传承家乡的民间艺术,萌发了对家乡艺术文化的热爱和身为晋中人的自豪感、归属感。
2.教师对晋中民间歌舞有了新的理解和认知。对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方向更敏感了。对课程拓展方向有了更多的把握。
– E N D –
撰稿|付凯蓉
图片|付凯蓉 毛珺
编辑|杨文静
审核|常文梅 王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