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话
遇见美好
走进经典
西 游
课程缘起
当跟孩子们提起《西游记》时,孩子们个个都会说到“孙悟空”“金箍棒”的话题,孩子们对西游记充满浓厚的兴趣。
安然:孙悟空特别的厉害,一个筋斗能穿过十万八千里,还有七十二变。
小狄:《西游记》里面有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唐僧……
子珩:我最喜欢孙悟空了,它本领太多了。
《纲要》中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因此,基于孩子们的兴趣,借助孩子们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及童谣儿歌,共同走进西游世界,以此为契机,开始了“大话西游”的探索之旅。
初识
通过孩子们交谈的话语可以看出,他们对于《西游记》中的标志性人物能有大致了解,但是对于《西游记》,孩子们到底了解多少呢?他们感兴趣的点在哪里呢?于是,我们利用调查问卷和调查表的形式,鼓励孩子们与爸爸妈妈一起探寻西游。
调查表中孩子们绘画出了故事中的人物,兵器和各自最喜欢的故事情节。在调查、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同伴之间有了经验的交换和增进,互相丰富西游故事经验,交流中孩子们的困惑也为后续活动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畅享
《指南》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在《畅玩西游》的篇章中,我们着重从人物、建筑等方面入手,通过多种方式了解西游人物,与《西游记》中的人物产生心灵的对话,从而开始创造性探究。
/
/ 探西游人物
孩子们用太空泥和绘画创作西游人物,结合自己对人物形象特征的理解,并融入自己的想象,将人物的脸部特征、服饰道具、人物动作等形象的再现出来。
《西游记》中还有其他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孩子们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在长卷纸上写下来,孩子们在绘画、书写、制作的过程中,对《西游记》中的人物有了更丰富的了解。
/
/ 探西游故事
孩子们通过自制连环画,将自己喜欢的西游故事进行再现,加深对人物及故事的二次重构。既满足了幼儿艺术表现与创造的需要,又激发了幼儿对经典阅读的喜爱。
自制西游绘本
创玩
/
/ 说西游
为了满足孩子们表达的欲望,结合班级“闪光舞台”,我们共同衍生出一个新的形式,在闪光舞台的时间分享西游故事,接下来一个个“西游小小故事王”闪亮登场。
小小故事王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皮影小剧场
阅读区内的皮影剧场也成为了孩子们个别化学习西游故事的空间,从环境中支持孩子们自主探索西游故事,鼓励孩子们积极感受传统故事。
/
/ 议西游
孩子们在对西游人物和故事都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后,我们发现他们经常讨论《西游记》中的人物,每个孩子有不同的理解。
彬彬:我最喜欢孙悟空了!因为他最厉害,可以打败所有的妖怪!
昭杞:孙悟空做事太着急了,什么事情都要听它的。
伊然:我喜欢唐僧,他的法杖和衣服很好看。
通过讨论,我们发现孙悟空是孩子们口中的“热门人物”,大家既熟悉又喜欢,而猪八戒、沙和尚却引发孩子们的热议,“猪八戒好吃懒做”“沙和尚看着好凶”
孩子们的热议引发了老师们的思考:《西游记》里面没有猪八戒行不行?沙和尚是不是可有可无?……基于孩子们的兴趣,我们针对《西游记》中的人物开展了一场辩论赛!
议西游 支持多元表达
辩论结果
-
《西游记》里每一个人物都有优点和缺点,要互相友爱和包容。
-
原来,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师徒四人是缺一不可的。
-
大家只有团结起来,才能让力量变大。
结合这次辩论赛
引孩子回归生活
思考自己和同伴身上的闪光点
我们鼓励孩子们通过绘画的方式进行表征
用赞赏的眼光看待他人
收获的同样也是善意与赞赏
/
/ 演西游
在观看西游动画时,衍生出驱动性问题“动画片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带着问题,我们观看视频了解了动画片的不同制作方法。
依依:我发现快速翻动纸张,图片就像动起来了一样。
佳俊:画完之后要按照一张一张的顺序进行拍照。
翻转动画
原来动画片是由一张张图片拼接起来的,不仅有翻页动画,还有翻转动画,几张纸也可以做出满满的动画效果,我们开始了第一次尝试。
定格动画
梓玥:翻转动画太有意思了!好像动画片一样了。
小暖:可是转起来手也太累了。还有什么办法呢?
经过观看视频,孩子们决定尝试定格动画的方法,师生一同梳理出制作定格动画的步骤为:
-
(1)讨论选择动画剧情
-
(2)绘制动画画面
-
(3)拍摄动画
-
(4)动画添加音效
孩子们根据步骤自主分组,开始定格动画的制作环节。
孩子们在问题的引领下一起踏上了定格动画片制作之旅,一起合作绘制动画人物、场景、为动画配音、挑战拍摄定格动画,这是一次有趣而温暖的尝试。在拍摄过程中也感受着新时代的科技技术,打开了动画新视界,为小朋友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1
选择动画剧情
2
绘制动画画面
3
拍摄动画
4
动画增加音效
孩子们在一系列活动中,带着浓厚的兴趣去体验,去操作,其中有疑问,也有欢笑……通过丰富的活动,让孩子们真正的走进西游记,真正的感受到了西游记的魅力和乐趣……
课程故事的开展必须要立足儿童,以幼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幼儿在课程中感受教育所蕴藏的温度与深度。俗话说:教育有言,花开无声。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让课程“活”起来,让幼儿“动”起来,真正地看得见儿童,找得到课程,为促进幼儿自主、全面、个性化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己之力。
-THE END-
编辑/史丽娜
照片/大二班
审核/薛霞萍、羌晔
报名热线:0519-86961973
0519-86958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