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我们的一米小竹林
——大三班班本课程——
课程源起
每周一次的帮厨活动如约而至,今天小朋友们早早就来到了厨房帮忙。
“咦?这是什么?它怎么是一层一层的?”
“它的皮摸起来毛毛的感觉。”
“这是熊猫喜欢吃的竹笋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凡凡说:“我们吃过吗?”轩轩说:“我吃的笋是白色的呀!”小浠说:“我吃的是一片一片的”······于是,关于“笋”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引起孩子们激烈争吵。
通过孩子们的对话我们发现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该如何基于儿童视角进行的有效观察、倾听、支持呢,那就跟着孩子的脚步走进“保护我们的一米小竹林”来了解一下吧!
01
春笋之疑
“所有的笋都叫春笋吗?”
“芦笋是不是竹笋?”
“笋都是在春天生长的吗?”
“春笋生长在什么地方呢?”
教师的支持:面对孩子诸多的问题,我们两位老师也陷入了深思,这么多问题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方式进行解答呢?既不能直接告诉孩子答案,又要遵循孩子们的兴趣,于是我们通过班级两位老师和阿姨审议后决定以小组的方式进行。
根据他们的问题分成了:寻笋组 、探笋组、品笋组
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小组开始了他们的探索之旅。
02
分组探笋
一、寻笋组
他们经过小组的讨论,利用周末的时间有的去超市、有的公园、有的乡下,寻找竹笋的身影。
通过各方面的了解,原来笋的品种还有这么多种呢!
第一小组的任务比较简单,利用周末的时间就完成了,所以第一小组的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重新加入了探笋组和食笋组。
二、探笋组
这个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把自己的问题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画了下来。从思维导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来有的问题比较简单如:竹笋长在哪里?竹笋有粗细之分吗?竹笋长大了,是不是就会变成竹子?有的问题比较复杂如:竹笋有男女吗?竹笋会开花吗?竹笋除了吃还有其他的用途吗?我们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实地勘察、动手比对、网络查询等方法,陪着孩子们一起探寻问题的答案。
三、品笋组
孩子们和妈妈一起查阅了关于笋的食谱,了解了笋的营养价值和制作方法,并和妈妈一起制作了笋的菜肴。
我们的品笋大会开始啦!自助餐的形式让我们能更加自由地品尝到各种美味的笋。
教师的支持: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课程已经开展了两个多星期,孩子们从寻笋——探笋——品笋,经历了从懵懵懂懂到清清楚楚,已经完成了本次课程的预设目标。但是,现在的孩子们已经不满足于现状,而是大但的提出来要种笋,种笋对与我这个门外汉来说,实属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这个季节是否适合种、对土壤、天气、环境有没有什么样的特殊要求呢?为了更深层次的支持幼儿的兴趣和学习,我想现在的我们也只能带着这样的疑问和孩子们一起探寻答案。
03
开垦竹林
辰辰问:“笋这么好吃,我们可不可以在幼儿园也种啊?这样我们一到春天就可以吃到自己种的笋了。”如果要种,该怎么种?种在哪里?现在的气候合适种植吗?笋根去哪里找?孩子们又开始了激烈的讨论。
大一班的张老师家里就有一片小竹林,她给小朋友看了家里竹林的照片,并告诉他们春天非常适合种笋,还给小朋友讲解了种笋的注意事项,并在第二天就把笋根带来。孩子们看到笋根后都激动不已。他们用放大观察笋根上刚刚露头的小春笋,用记号笔、麦穗、麻绳、直尺等测量记录笋根的长度,一条条看似普通的笋根,在孩子们的眼中成了无价之宝,都在迫不及待探寻着它的秘密
种在哪里呢?在大家的讨论和实地勘察后,孩子们选取了保健室外面的一块差不多一米大小的小菜地里,并亲自除草、挖坑、浇水。忙得不亦乐乎。
04
保护竹林
接下来的几天,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希望在这最美的四月天里,春笋能冒出小芽芽。就在孩子们满心欢喜的时候,辰辰大喊着:“不好了,我们的笋不知道被谁破坏了。”孩子们听到这个消息后,急不可待地跑到一米小竹林,愤愤不平地讨论着:“是谁把竹笋根挖出来的?”“它们的根须都露在了外面”“这样还能活吗?”“要不然我们去看看监控,找到凶手,然后报警,把他抓起来。”
“这里有一坨大便?一定是野猫弄的。”
“要不我做个稻草人,把野猫吓走。”
“野猫才不怕稻草人,我们要做个报警器,有夜猫靠近就发出警报。还可以做个防护网。”
第一次设计
全体小朋友都很赞同,说做就做,第二天一早,孩子们纷纷来到了美术区,开始设计他们心目中的防护网。
轩轩:我设计的自动巡逻机器人,手里拿着的是一把刀,但这个刀不会伤害小猫,只是吓吓它,让小猫来了,机器人感应到,然后自动举起刀,把小猫吓走。
浠浠:我设计的是一个有监控还有电网的一个防护栏,监控发现小猫出现,然后就会连接防护栏上的电,小猫只要一碰上就会被电到,然后就会吓跑,再也不敢来了。
诺诺:我这是一个拉力笼,只要小猫一来,我就去拉着根绳子,然后小猫就被抓住了。
琳琳:我设计的是一张大网,网上有一个监控器,小猫一来,大网就能感应到,会主动把小竹林保护起来。
教师的支持:孩子们设计的高科技防护网很显然实施不了,但教师没有否定孩子的思路与设计,而是将问题重新抛给孩子,让他们收集资料,并结合切身实际来自主发现疑点,重新改变思路——从生活入手,为小竹林设计属于它们自己的防护网。
第二次设计
孩子们发现我们每个班门口的自然角都会有用一个栅栏围起来,有的是用积木、有的白色塑料栅栏还有的是原木色木头栅栏,于是,给我们的小竹林也安装一个栅栏,成了孩子们当下最重要的事。
诺诺:这是我设计的奶粉罐栅栏,奶粉罐我家有很多都是妹妹喝的,我可以带来,用奶粉罐围成一个栅栏。
子祎:这是我设计木棍栅栏,资源箱里我看到了很多的木棍,我们可以用它在一起制作一个栅栏。
彤彤:这是我设计的纸盒栅栏,这个纸盒在建构教室有很多,我们也可以用它做一个栅栏。
教师的支持:认真倾听了孩子们的想法后,和第一次天马行空的设计相比,发现这次他们结合了以往的生活中的经验,并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进行设计,教师给予了更多的肯定、鼓励、支持,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建议他们不要单打独斗,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行动。孩子们欣然接受,并招募自己的伙伴,再次分组开始行动。
同时,为了制作的栅栏符合一米竹林的尺寸,孩子们还实地进行了测量,有了长宽的准确数值,给孩子们接下来的制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05
分组制作
心动马上行动,小朋友们又分成了奶粉罐组、纸盒组、木棍组进行制作栅栏。
奶粉罐组
这一组的小朋友在制作栅栏的过程中,他们选择的粘贴材料分别是固体胶、双面胶、麻绳,但在操作的时候发现,都无法让奶粉罐牢牢地粘在一起,在其他组小朋友的提示下,他们尝试了运用透明胶,成功地把每个奶粉罐粘在了一起。
纸盒组
这一组的小朋友,起初选择了双面胶,发现双面胶确实能牢固地把两个纸盒粘在一起,但是后来他们发现如果想让几个纸盒都牢固地站立起来,双面胶肯定是不能实现的,于是又选择了透明胶。栅栏制作成功了。
木棍组
奶粉罐和纸盒组设计的栅栏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和安全,只需要把他们用胶粘连在一起就可以了。但是,木棍组的小朋友们讨论后,觉得需要用到钉子、锤子,我们教师在给予支持的同时,更要保证他们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施工。于是,我们给孩子准备了手套,避免孩子在敲敲打打的时候出现安全事故。
第一次尝试
我们通过这张图纸,不难发现,孩子们的设想是两根木棍交叉在一起,但操作的过程出现了问题,木棍太厚,又是圆的我们已有的钉子的长度无法穿过这个木棍进行固定,于是,孩子们在讨论之后又设计了第二张图纸。
第二次尝试
我们通过这张图纸可以看出,孩子们已经把木棍的摆放方式从交叉变成了并排,这样能成功吗?
从一个人到两个人再到多人的加入,我们不难发现,想定制这个木棍栅栏真的是太难了,孩子们废了很大的劲,钉子就是很难敲进去,就算是敲进去了也是歪歪扭扭的,但是他们仍然没有放弃,一遍一遍的尝试着,累了就换人,我敲一会,你敲一会,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一个歪歪扭扭的栅栏,诞生了,但是很遗憾的是这个栅栏无法站立。
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的木棍栅栏没有制作成功呢?孩子们也进行了讨论:1.这个木头又细又圆,钉子很难进去。2.钉子的长度不够。
教师的支持:三个小组的孩子都能够从已有或易收集的材料入手,并通过多次尝试不同的固定方法,找到适合本小组的固定方式,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成栅栏的制作。虽然木棍组的栅栏最终没有成功,但是孩子们在一次次的尝试敲打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我想这也是一种别样的成长。在本次小组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给予了充分的时间、空间、材料、技术等支持,让孩子们的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测试栅栏
其他两个小组的栅栏都已经完工,我们进行一些测试吧!
经过两天的测试,孩子们发现:
1.纸盒栅栏遇水容易湿,同时高度太低,起不到防护的作用。
2.奶粉罐太粗,本来一米竹园就很小了,奶粉罐占了太多的地方,影响了竹子的生长同时,高度太低,起不到防护作用。
我们制作的栅栏都没有成功,那到底什么样的栅栏才最合适呢?
教师的支持:我们在网上找了一段果园的视频,通过观看视频我们了解到了果园里用来防护小鸟的防护网,是最合适的,又高又防水,于是在家长的支持下我们买来了防护网,并在仓库里找来了长木棍,和扎带,由于木棍插入泥土里需要很大的力气,老师和孩子的力气不够,于是,请来了门卫爷爷和我们一起进行安装和固定,就这样我们的一米竹林防护网制作成功,并投入了使用。
再次尝试
在防护网的保护下,我们期待着一米竹林能早日枝繁叶茂、绿意盎然!更加期待明年春天能吃到我们亲自种植、收割的春笋!
在整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是忠实的倾听者、记录者、支持者,教师并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而是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让他们通过发现问题——设计方案——小组合作等形式,在不断尝试、改进过程中,制作出自己心目中的栅栏。虽然在测试的过程中,两个组的栅栏不太适合,一个小组的没有成功,但孩子们在整个活动中,表达、动手、思维、问题解决、小组合作等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程度的提升,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整个活动中能充分尊重孩子们的所思所想,虽然有的想法有些天马行空,但不管怎样,孩子们在经历中获得了真经验真成长。
· END·
编辑/金 淼
审核/薛霞萍 羌晔
报名热线:
0519—86958873
0519—8696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