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施特色课程的过程中,遇到孩子抵触的情况是幼儿教师常见的教学挑战之一。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尊重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当孩子对新课程表现出抵触情绪时,我们需要以儿童为中心,采取灵活的方法来化解问题。
1. 了解抵触的根源
首先,我们需要分析孩子抵触的原因。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的学习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建构的。如果课程内容与孩子的认知水平不匹配,或者活动形式过于单一,孩子可能会感到无聊或挫败。此外,环境的变化、教师的表达方式、同伴的影响等也可能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案例分享:某幼儿园在引入“创意戏剧”课程时,部分孩子表现出不愿参与。经过观察发现,这些孩子性格较内向,对表演感到害羞。于是,教师调整了活动形式,先从简单的角色扮演开始,逐步引导孩子参与,最终让他们爱上了戏剧活动。
2. 灵活调整课程实施方式
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育应着眼于孩子的潜在发展水平。如果孩子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调整:
- 游戏化设计:将课程内容融入游戏,让孩子在玩中学。例如,在数学课程中,可以通过“数字寻宝”游戏让孩子学习数数。
- 分层教学:根据孩子的不同能力水平,设计不同的任务,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挑战。
- 感官体验: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刺激,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例如,在科学课程中,可以让孩子亲手种植植物,观察生长过程。
3. 建立积极的情绪联结
美国教育学家玛利亚·蒙台梭利强调,儿童的学习需要建立在安全和信任的基础上。当孩子对课程感到抵触时,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建立积极的情绪联结:
- 情感共情:理解孩子的情绪,用温和的语言表达对他们的支持。例如:“我知道你有点害怕,没关系,我们可以慢慢来。”
- 榜样示范:教师或同伴的参与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先示范一个活动,再邀请孩子尝试。
- 正向激励:及时表扬孩子的努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例如:“你刚才的表现太棒了!我发现你很有创造力!”
4. 与家长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是影响幼儿情绪和行为的重要因素。教师可以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和兴趣,共同制定适合孩子的学习计划。例如,如果孩子对音乐课程抵触,家长可以在家中播放孩子喜欢的音乐,帮助他们建立对课程的兴趣。
5. 长期观察与反思
著名幼教专家陈鹤琴曾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在实施特色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持续观察孩子的表现,反思课程设计的合理性。如果孩子长期对某一课程表现出抵触,可能需要重新评估课程目标是否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
总结
面对孩子对特色课程的抵触,教师应以“儿童为本”,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需求,通过游戏化、感官体验、情感联结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同时,与家长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帮助孩子在特色课程中获得成长和快乐。记住,教育不是让孩子适应课程,而是让课程适应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