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这个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在幼儿园教学中日益普及,但我们也必须警惕“技术冷漠”对幼儿情感发展的潜在影响。幼儿期是情感发展的关键期,如何在使用教育技术的同时,关注并满足幼儿的情感需求,是每一位幼教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1. 技术应用应以“情感连接”为核心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强调:“教育是爱的艺术。”在应用教育技术时,我们应始终以“情感连接”为核心,避免让技术工具成为冷冰冰的媒介。例如,在使用互动白板或平板电脑时,教师可以通过肢体语言、眼神交流和温暖的语调,与幼儿建立情感联系,让技术成为师生互动的桥梁,而非屏障。
案例分享:
北京某幼儿园在使用智能机器人辅助教学时,教师会蹲下来与幼儿平视,用温柔的语言引导幼儿与机器人互动,同时观察幼儿的情绪反应,及时给予鼓励和安抚。这种做法不仅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也增强了他们对技术工具的兴趣和信任。
2. 技术使用需“适度”,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指出,幼儿期是“自主性”与“羞怯怀疑”的冲突阶段,过度依赖技术可能让幼儿感到孤立或焦虑。因此,教育技术的使用应遵循“适度”原则,避免长时间让幼儿独自面对屏幕或设备。
实践建议:
- 时间控制: 每次使用技术工具的时间不宜过长,建议每次不超过15分钟,并穿插互动游戏或讨论。
- 情感反馈: 教师应密切关注幼儿的情感反应,如发现幼儿表现出不安或厌倦,应及时调整活动方式,或切换到其他非技术活动。
3. 技术内容应“情感化”,贴近幼儿生活经验
教育技术的内容设计应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融入情感元素,让幼儿在互动中感受到温暖和乐趣。例如,在选择动画或互动游戏时,应优先考虑那些以“爱、友谊、分享”为主题的资源。
专家观点:
华东师范大学李季湄教授曾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一种情感驱动的过程,教育技术应服务于情感教育,而非取代它。”因此,教师在选择技术资源时,应注重其情感教育的价值,而非单纯的认知训练。
4. 技术应用应促进“师幼互动”和“同伴互动”
教育技术的应用不应成为“人机互动”的单一模式,而应促进师幼之间、同伴之间的互动。例如,在集体活动中使用互动游戏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增进他们的情感交流和团队意识。
案例分享:
上海某幼儿园在开展“数字故事”活动时,教师会让幼儿分组创作故事,并鼓励他们用平板电脑录制和分享。这种活动不仅锻炼了幼儿的技术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情感表达能力。
5. 教师应“情感在场”,做技术的“情感调节器”
在技术应用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教师不仅是技术的“引导者”,更应是“情感调节器”。例如,当幼儿在使用技术工具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情感支持,帮助他们克服挫折感。
实践建议:
- 情感陪伴: 教师应始终在场,陪伴幼儿使用技术工具,及时回应他们的情感需求。
- 情感引导: 在技术活动中,教师应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结语
教育技术的应用为幼儿教育带来了无限可能,但我们不能忽视幼儿的情感需求。正如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所言:“技术是工具,情感是灵魂。”在技术应用中,我们应以幼儿的情感发展为根本,让技术成为“有温度”的教育媒介,而非冷冰冰的工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技术与情感的和谐共生,为幼儿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