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国际化,如何通过绘本让孩子感受多元文化?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学前教育的重要趋势。多元文化的体验不仅能拓宽孩子的视野,还能培养他们的包容心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而绘本,作为一种直观、生动且富有故事性的教育工具,是帮助孩子感受多元文化的绝佳媒介。那么,如何通过绘本实现这一目标呢?以下是几点专业建议:
1. 精选多样化主题的绘本
选择涵盖不同国家、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的绘本,是让孩子接触多元文化的第一步。例如,日本绘本大师宫西达也的《恐龙系列》不仅让孩子感受亲情,还能了解日本文化中的细腻情感;美国作家艾瑞·卡尔的《好饿的毛毛虫》则通过简单的图画和故事,传递了生命循环的普世价值。此外,像《世界各地的孩子》这样的绘本,可以直观展示不同国家孩子的生活,让孩子感受到世界的丰富多彩。
推荐书目:
- 《世界各地的孩子》(作者:玛格丽特·怀斯·布朗)
- 《玛蒂娜的故事》(法国经典绘本)
- 《非洲的大象》(作者:凯瑟琳·凯尔)
2. 通过故事传递文化价值观
绘本不仅仅是图画和文字的结合,更是文化价值观的载体。例如,《花婆婆》讲述了主人公通过种花让世界变得更美的故事,传递了环保和奉献的价值观;《石头汤》则通过一个关于分享的故事,让孩子们理解合作与共情的重要性。这些故事背后蕴含的文化理念,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认知和行为。
专家观点:
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家李季湄教授指出:“绘本是孩子认识世界的一扇窗,通过绘本,孩子不仅能看到不同的风景,还能感受到不同的文化精神。”
3. 结合互动体验,加深文化理解
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互动活动,让孩子更深入地体验多元文化。例如,读完《端午节的故事》后,可以和孩子一起包粽子、做香包;读完《圣诞节的前夜》后,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圣诞卡片或装饰圣诞树。这种“阅读+实践”的方式,能够让孩子从多感官角度感受文化的魅力。
案例分享:
上海市某幼儿园在开展“世界文化周”活动时,结合绘本《月亮生日快乐》设计了“月亮派对”,孩子们穿上不同国家的传统服饰,品尝世界各地的美食,并通过手工制作月亮灯,进一步加深了对多元文化的理解。
4. 引导孩子思考文化差异与共性
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教师或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思考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共性。例如,读完《春节的故事》和《圣诞节的由来》后,可以问孩子:“春节和圣诞节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通过这样的提问,帮助孩子理解文化多样性背后的共同人性。
教育策略: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华爱华建议:“在多元文化教育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发现文化中的‘同’与‘异’,既尊重差异,又寻找共性,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全球视野。”
5. 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文化体验
除了传统绘本,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资源,如动画、音频、互动游戏等,进一步丰富孩子的多元文化体验。例如,读完《非洲的动物》后,可以播放非洲草原的纪录片,让孩子更直观地感受非洲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氛围。
推荐资源:
- 动画片《小猪佩奇》中的“世界之旅”系列
- 音频故事《世界各地的童话》
6. 家园共育,延续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幼儿园,家庭也是重要的教育场所。教师可以推荐家长与孩子共读多元文化绘本,并鼓励家长带孩子参加跨文化活动,如文化节、艺术展等,进一步拓宽孩子的文化视野。
实践建议:
某幼儿园园长张丽分享:“我们每月会向家长推荐一本多元文化绘本,并组织亲子阅读分享会,家长和孩子一起探讨不同文化的故事,效果非常好。”
总结
通过绘本让孩子感受多元文化,不仅是教育的国际化需求,更是培养孩子全球视野和跨文化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家长需要精心选择绘本、设计互动活动、引导孩子思考,并结合多媒体资源和家园共育,让多元文化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正如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教育是为了帮助孩子发展他们内在的潜能,而多元文化教育则是让孩子在广阔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