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 STEM 教育:开展生物探究活动,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实践策略
在幼儿 STEM 教育中,生物探究活动是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重要抓手。正如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所说:“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对自然界充满好奇,而生物探究活动正是激发这种好奇心的最佳途径。那么,如何在幼儿园有效开展生物探究活动,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呢?以下是具体的实践策略:
1. 以问题为导向,激发探究兴趣
生物探究活动的核心是“问题驱动”。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点,设计贴近生活的探究问题。例如,为什么树叶会变色?蚂蚁是怎么搬食物的?这些问题不仅能引发孩子思考,还能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的乐趣。
案例分享:某幼儿园教师在带领孩子观察植物时,提出了“植物需要什么才能生长?”的问题。孩子们通过种植实验(浇水、晒太阳、施肥)发现了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并在过程中学会了观察、记录和分析。
2. 创设真实情境,提供丰富材料
生物探究活动需要真实的情境和丰富的材料支持。幼儿园可以建立自然角、小花园或昆虫观察区,为孩子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例如,种植豆芽、饲养蚕宝宝、观察蚂蚁窝等,都是经典的生物探究活动。
专家建议:著名幼教专家陈鹤琴提出“做中学”的理念,强调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教师应为孩子提供丰富的自然材料(如种子、土壤、放大镜等),让他们在真实情境中探索生物的秘密。
3. 融合跨学科知识,提升综合能力
生物探究活动不仅是科学领域的内容,还可以与艺术、数学、语言等领域融合。例如,在观察树叶时,可以让孩子画一画树叶的形状(艺术),数一数树叶的数量(数学),并描述树叶的变化(语言)。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能全面提升孩子的综合能力。
实践案例:某幼儿园开展了“蝴蝶的一生”主题活动,孩子们不仅观察了蝴蝶的生长过程,还制作了蝴蝶手工,学习了蝴蝶的生命周期图,并用语言描述蝴蝶的变化。这种多角度的探究活动让孩子对生物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4. 注重观察与记录,培养科学思维
观察和记录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教师应教会孩子使用简单工具(如放大镜、尺子)观察生物,并用绘画、表格或拍照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例如,在饲养蚕宝宝的过程中,孩子可以每天记录蚕宝宝的变化,并讨论它们的生长规律。
专家观点: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曾指出:“科学思维的核心是观察、提问和验证。”通过记录和分析,孩子不仅能发现生物规律,还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5. 引导合作探究,促进深度学习
生物探究活动通常需要团队合作。教师可以将孩子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完成一个探究任务。例如,在种植植物时,有的孩子负责浇水,有的负责记录生长情况,有的负责拍照。这种合作方式不仅能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还能促进深度学习和知识共享。
案例分享:某幼儿园在开展“小菜园”项目时,孩子们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播种,有的负责浇水,有的负责观察记录。通过团队合作,孩子们不仅学到了植物生长的知识,还体验了劳动的乐趣和成就感。
6. 结合信息技术,拓展探究空间
在现代教育中,信息技术是生物探究活动的重要辅助工具。教师可以利用平板电脑、显微镜摄像头等设备,让孩子更清晰地观察生物细节。同时,还可以通过观看科普视频、使用教育类 APP 等方式,拓展孩子的知识视野。
实践建议:例如,在观察昆虫时,教师可以通过显微镜摄像头将昆虫的细节投影到大屏幕上,让孩子们更直观地了解昆虫的结构。这种技术手段能让探究活动更加生动有趣。
7. 家园共育,延伸探究体验
生物探究活动不应局限于幼儿园,家庭也是孩子学习的重要场所。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家庭探究任务,例如让孩子和家长一起种植植物、观察小动物,并记录观察结果。这种家园共育的方式能让孩子在更广阔的空间中探索生物世界。
专家建议: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强调:“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家庭的责任。”通过家园合作,孩子能在日常生活中持续保持对生物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结语
开展生物探究活动不仅能满足孩子对自然界的好奇心,还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教师应以问题为导向,创设真实情境,融合跨学科知识,并结合信息技术和家园共育,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探究体验。正如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好奇心是科学研究的种子。”让我们在幼儿 STEM 教育中,播下这颗种子,培养未来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