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立德树人视角,如何引导幼儿参与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培养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
在学前教育中,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不仅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培养幼儿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的有效途径。从立德树人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通过科学、有趣、贴近幼儿生活的方式,让幼儿在参与中感受文化的魅力,从而内化为他们的情感与价值观。以下是一些具体的策略和方法:
一、以“体验式学习”为核心,让幼儿在参与中感受文化
- 创设沉浸式节日环境
在幼儿园中,可以通过环境创设让幼儿“身临其境”地感受节日氛围。例如,春节时布置红灯笼、春联、剪纸等,端午节时悬挂艾草、制作龙舟模型等。环境是“无声的老师”,能够潜移默化地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 设计互动性强的活动
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参与节日活动。例如,中秋节时组织幼儿制作月饼,清明节时带领幼儿体验“插柳”习俗,端午节时开展“包粽子”比赛。这些活动不仅能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还能让他们在体验中理解节日的意义。
二、以“故事化教学”为桥梁,让幼儿在倾听中理解文化
- 讲述节日背后的故事
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向幼儿传递节日的意义。例如,讲述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嫦娥与中秋节的故事等。著名幼教专家陈鹤琴曾指出:“故事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一扇窗。”通过故事,幼儿能够更好地理解节日的文化内涵。 - 结合绘本和动画资源
选择适合幼儿年龄段的传统节日绘本或动画,如《年兽的故事》《端午节的由来》等。这些资源能够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节日文化,同时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以“家园共育”为支撑,让幼儿在生活中延续文化
- 鼓励家庭参与节日活动
幼儿园可以通过“亲子活动”的形式,邀请家长与幼儿一起参与节日庆祝。例如,春节时组织“亲子写春联”活动,重阳节时开展“敬老爱老”主题活动。家园共育能够帮助幼儿将节日文化从幼儿园延伸到家庭,形成持续的文化体验。 - 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文化教育
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栏等方式,向家长传递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并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与幼儿一起参与节日习俗,如清明节踏青、元宵节猜灯谜等。
四、以“多元评价”为手段,让幼儿在反思中深化文化认同
- 通过作品展示评价幼儿的学习成果
例如,在端午节后,可以组织幼儿展示自己制作的龙舟或粽子,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感受。通过展示与分享,幼儿能够进一步巩固对节日文化的理解。 - 通过观察记录幼儿的情感变化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在节日活动中的表现,记录他们对文化的兴趣点和情感变化。例如,是否对节日故事表现出好奇,是否主动参与节日活动等。这些观察记录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五、以“文化自信”为目标,让幼儿在传承中树立归属感
- 强调文化的独特性与价值
在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比中外节日,帮助幼儿认识到中华传统节日的独特性和价值。例如,将春节与圣诞节进行对比,让幼儿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 培养幼儿的文化自豪感
通过活动,让幼儿感受到自己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从而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例如,在国庆节时组织幼儿学习国旗、国歌的知识,让他们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案例分享:某幼儿园的“端午节文化周”活动
某幼儿园在端午节期间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端午节文化周”活动,内容包括:
- 环境创设:在教室中悬挂艾草、布置龙舟模型,营造节日氛围。
- 故事讲述:教师通过绘本和动画向幼儿讲述屈原的故事。
- 动手操作:组织幼儿包粽子、制作香囊,并邀请家长参与。
- 文化展示:在活动结束时,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幼儿不仅了解了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还在参与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总结
从立德树人的角度来看,引导幼儿参与传统节日文化活动,需要以体验为核心,以故事为桥梁,以家园共育为支撑,以多元评价为手段,最终帮助幼儿树立文化自信和归属感。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生活即教育。”通过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我们能够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