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有话说:在开展区域游戏活动时,要想让幼儿间既不相互干扰,又能在必要时进行互动交流,那么在设置区域场地的时候,教师要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 自发性原则——环境的布置能引导幼儿自发地在自己的活动区游戏。
具体做法如下:
用桌子、柜子、隔板等物体将活动室划分为若干个游戏区域,让幼儿有选择的余地,能够在自己选择的区域专注地游戏,可减少打闹及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用不同质地的铺设物(地毯、地板革、榻榻米)或改变不同区域的光照明度来暗示区域的界限,以界定游戏的范围和特性。铺设物还有利于消除噪声。
各区域之间要留有清楚的走动线,避免正在进行中的游戏被打扰。
分隔物的高低视幼儿的年龄特点而变化。小班幼儿需要相对开放的空间,因此,分隔物不要太高,要能保证幼儿随时看到教师,使他们获得心理的安全感,也便于教师指导。中班幼儿有了一定的自控能力,分隔物以幼儿坐下来抬起头能够看到教师为宜。大班儿童的自我独立意识较强,分隔物最好由幼儿自己选择并决定其封闭程度。
- 相邻性原则一创造幼儿游戏操作的便利条件。
具体做法如下:
将性质相似的区域设置在相邻的位置,使幼儿能够产生互动行为。 例如:“娃娃家”与建构区相邻,便于两区幼儿之间的交往;大型建构区与小型建构区安排到一起,便于激发幼儿的更多创意。
考虑幼儿的需要,将需要水、采光的区域放在便于取水、靠近光源的地方。
- 可变性原则一支持幼儿相互学习、激发创意。
具体做法如下:
可以在作为分隔物的柜子下面装上万向轮,或用屏风、布帘等物来分隔区域,使幼儿能够弹性地变换和组合游戏区。
充分利用空间,相邻区域共用分隔物,使材料能相互通用。
- 多样性原则——提供分类的材料,便于幼儿运用单一材料或练合材料游戏。具体做法如下:
每个区域都应摆放材料的分类架或收纳材料的收纳筐,便于幼儿选取和整理材料,减少无效游戏时间。
区域分类不要过细,以免使幼儿失去选择的余地。例如:不要把手工制作区分为纸工区、泥工区、绳编区,可将这三类材料摆放到一起,鼓励幼儿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综合运用材料进行创作。
- 转换性原则一启发幼儿转换游戏空间和视觉空间。
具体做法如下:
区域的空间分隔应该是动态的,以便教师能够经常变换区域的位置, 给幼儿新的刺激,激发幼儿的游戏愿望。
教室里的桌子最好是两人共用的长方型书桌,便于幼儿搬动组合。 架子、隔板、地面铺设物也要尽可能方便幼儿移动。
阳台不要全封闭,使幼儿能够通过栏杆向下看到户外的事物,便于转换幼儿的观察点和视角,进行户外游戏。
将室内游戏转移至室外,使室内、外游戏之间可以自由转换。
- 互动性——促进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与环境和他人进行互动。
具体做法如下:
鼓励幼儿参与环境设置,改变区域环境以实现自己的计划。
游戏初期视空间大小规定区域游戏的人数。随着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逐步放宽限制,由幼儿自行决定参与人数。
操作台面不要靠墙,应便于幼儿围坐、欣赏同伴作品及相互交流经验。
综上所述,建构区环境创设的要求主要是:
①大小建构区域相邻。
②空间大,宽敞,至少两面开放。
⑤游戏空间具有动态性,能随时调整。
④区域内要有保留、展示作品的空间。
⑤地面有铺设物,减震、除噪、保暖,形成区域划分界限。
⑥有与幼儿年龄、建构主题对应的环境布置。
⑦儿童自行决定主题和作品的保留或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