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一点层次
在同一个区角活动的内容,所面对的孩子却是不同的:不同的经验基础、不同的操作能力、不同的接受能力、不同的表达方式……多样的差异融入在其中。如果整齐划一的材料投放到区角中,必定无法适应每位孩子的需要。蒙台梭利曾经指出:通过孩子的内在力量来达到自我的学习。大师非常尊重孩子自身的综合素质,崇尚孩子的自然发展和自我学习。我想材料与孩子之间也应存在着默契和适宜度。同一活动内容的不同层次的材料,可以适应幼儿不同的能力水平,设计不同挑战难度的材料,找准不同层次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应该成为我们组织区角游戏的重要工作之一。
不妨根据以上观点尝试设计一组游戏:在小班数学领域的区角活动“按规律排排队”的活动中,几个不同的孩子在摆弄不同的材料,第一组材料是“接火车车厢”,就是继续前面按照已有的规律车厢,幼儿从贴有不同规律的车厢中选择相同的规律接在后面。第二组材料是“拧瓶盖”,在一排瓶子中,前面几个瓶盖已经被教师有规律地拧好了,在后面的一组瓶子中,也已经拧好了规律中的一个瓶盖,比如把红色瓶盖拧好,请孩子找规律把规律中的其他颜色的瓶盖拧上去。第三组材料是“串珠子风铃”,给幼儿准备2-3种不同颜色的珠子和线,让孩子们自主性有规律地串珠子。试着分析一下这三组材料的投放意图吧,第一组的材料难度最低,让孩子在前面的已有的规律提示下寻找完整的规律,适合感知阶段的幼儿,初步建构他们对有规律的、重复排队的相关经验;第二组材料相对于第一组材料挑战度增大,为幼儿提供了不完整的规律情景,请幼儿利用自己的经验解决规律不完整的问题,以此检验孩子对重复、规律的理解程度。第三组材料更具有开放性和自由度,孩子们依照自己的意愿和思考设计简单的规律,实现幼儿经验的自我扩展和提升。
在预设活动材料的过程中,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孩子,有的需要感知建构经验、有的需要再现新经验、有的需要延展已有经验,满足幼儿对于的不同需要,体验到参与活动的成功。
二、多一点暗示
“不教的教育”可以说是在区角活动组织的经典语言,也是蒙台梭利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不教”不等于放任,而是教育的“隐身”;“不教”不等于撤离,而是教育的“跟随”,这种“如影随形”的教育旨在把活动的空间呈让给孩子,教育功能被赋予在和幼儿产生互动的材料上。材料代替教师履行着指导作用,可是材料本身并不会说话,但每套材料都有其游戏的方法和规则,为了让孩子能较规范地操作,操作材料本身除却操作之外,自然还要增加一项暗示功能,以更好地辅助幼儿达到自我学习的目的。自我学习包括自我理解、自我纠错、自我完善等等。要把这些自我学习的内涵附着在材料上,帮助孩子完成自我学习的过程。
在蒙氏材料的设计理念有一个错误控制的概念,比如:在一组拼图的背面做上相同颜色的标记,目的是可以让引导孩子在众多的拼图中自行找到同一组的拼图组件;在两种或多种有内在联系的图片后面做同样的记号,可以帮助孩子在活动后自己验证操作的结果;在游戏情景中增添一米线、小脚印,帮助幼儿理解区角游戏参与的基本规则等,这些小标记、小符号的添置,提升了材料和幼儿的对话功能,即使教师不在身边,幼儿也会根据情景暗示进行自我的学习和操作。
当然对错误的控制只是自我学习中的自我纠错的一部分,还要包括支持幼儿认知与理解,帮助幼儿建构新经验的结构材料,像操作示意图,比如折纸步骤图、操作方法的分解图。像拓展幼儿经验的背景材料,比如各种有规律的生活物品或者装饰图案帮助幼儿获得更多有关规律的经验;图加文式的故事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丰富对文字的感知;像完善幼儿的人格素养的材料,比如,幼儿坚持完成任务后的小贴纸礼物,活动架上的小标记提醒孩子活动过后要物归原处,规范使用材料的提示符号标记等,不单是让孩子学会某种操作,还应让孩子明白操作以外的综合素养是更重要的。
材料的暗示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是替代了教师履行了教师的提示、指导、督促作用,这样的材料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摆弄工具,而是一个丰富的材料结构,在一个具有多重教育功能和意义的材料情景中,幼儿自我、主动学习的环境被教师创设得更加完善和有效,“隐身”的教育在材料和幼儿的对话中逐步显现出来。
三、多一点开放
在和材料互动的过程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材料的要求是在教育功能以外,更重要的是有趣、多变、操作的开放性强,为什么孩子对积木百玩不厌,为什么对水、沙情有独钟,而对电动玩具只是一时的兴趣到后来被丢弃在一边,细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别就是多变与不变。多变隐含着更多的未知,低结构的材料可以提供给孩子更多创造想象的空间,更能激发孩子的操作欲望,有助于培养幼儿思维的活跃度和活动的成功感和自信心,这么多的好处是一个高级玩具无法比拟的。材料的价值和其自身的物质价值没有可比性。身边的、廉价的材料成为幼儿操作舞台上的主角,给了孩子更多的想象空间,一个酸奶瓶可能是娃娃家中的水杯,可能是小消防员的灭火器,还可能是小记者的话筒。一组酸奶瓶可以成为孩子排序的材料,也可以变成幼儿理解数的分合的道具,还可以探索垒高的秘密。一物多用、多种变幻的操作方式,迎合孩子对于操作的兴趣。
同种结构的材料可以达成不同意义的教育目标,既丰富了孩子的操作内容,也解放了教师材料准备的繁琐和劳累。这种操作方式的开放性对于师幼双方都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幼儿到底喜欢什么样的活动环境,是整齐、优美、简单的如美术馆一样的环境?还是丰富、多样的有些零乱的像工作室一样的环境?如果我是孩子我会选择后者,因为前者的美不能使我的手指活跃起来,无法激发我活动的动力,“我看到了,我忘记了;我听到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操作、探索是孩子不断认识世界的基本活动,工作室环境可以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随手拿取、自由选择,这样宽松的环境提供给幼儿自主操作的心理环境,丰富、多样的材料库给幼儿提供了自主选择的资源,同时也支持幼儿独立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机会,一个牙膏盒、一只棒冰杆、一块小手帕……当孩子需要时,可以随手拿来,替代、再造,到孩子手变成有用的东西。和孩子一起收集身边的物品吧,把它们放在大箱子里,宽容地让孩子在里面翻来翻去,搜寻他们心仪、需要的材料,欣赏地看着他们的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的景象首先要在材料选择的开放性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
四、多一点链接
在主题背景下的教学形式是丰富多采的,集体活动、生活活动、家园活动、区角活动……多种形式的整合帮助幼儿建构多维度的相关经验。区角活动作为其中的一份子,不再是孤立的,而是成为了和其他组织形式相关联的链接之一,已然是孩子经验链中的一环了。区角活动更多的是和集体教学活动互相配合了,如今的集体教学活动有了更多的拓展空间,不是以一个“句号”结束整个活动,而是以“省略号”为孩子创造更多的触角延伸至更广更深的领域,因此在区角活动中材料的结构中又加进去更多主题的意味,成为集体教学后续的经验拓展,前后承接,互相渗透,孩子们在一个和生活紧密联系的情景下获得的发展是更有序、更完整的。
材料结构的优化应站在幼儿的角度考虑幼儿的活动特点和需要,无论是层次性、暗示性还是开放性都应“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下指导开展优化活动。优化的结果是让孩子更流畅地活动、更自由的操作、更投入地工作、更有效地学习、更有意义地塑造自己的能力和人格。其中还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需要我们敏锐观察——发现幼儿自我学习的障碍,深入分析——感悟幼儿问题产生的症结,适时调整——实现孩子有效操作的目标。材料的定义应从单一的操作道具拓展成支持幼儿主动学习的材料立体环境,材料结构是多重的、多元的、多样的,这是我们优化的目标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