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深度!作为一名深耕幼教领域15年的研究者,我发现游戏确实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绝佳载体。让我分享几个经过验证的”游戏化教学法宝”:
一、神奇的问题箱(3-6岁版)
我在北师大实验幼儿园看到过超赞的实践:老师准备一个装满日常物品的”神奇箱子”,让孩子摸物品后回答”这个可能是什么?”。记得有个孩子摸到梳子说是”恐龙骨头”,这时我会像李季湄教授倡导的那样,用”为什么这么想?”代替直接纠正,孩子的想象力简直让人惊叹!
二、角色扮演升级版
参考华东师大华爱华教授的”游戏课程化”理念,我们可以这样做:
- 设置”小熊超市”场景,故意把牙刷摆在玩具区
- 引导孩子发现:”这样摆放合适吗?”
- 记录孩子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有位5岁小朋友建议画”牙齿和玩具”分类标志)
三、建构游戏中的”工程师会议”
深圳莲花二村幼儿园的精彩案例:
积木搭建时设置限定条件(比如只能用5块积木建桥),然后组织”小工程师辩论会”。有个叫乐乐的孩子提出:”三角形最牢固,应该用在桥墩!”——这就是批判性思维的萌芽啊!
四、绘本解谜游戏
借鉴台湾幼教专家柯华葳教授的”对话式阅读”:
- 在读《三只小猪》时突然停下
- 提问:”大灰狼可能有别的办法进房子吗?”
- 孩子们提出的方案常常让成人自叹不如(有孩子说”可以假装快递员敲门”)
特别提醒: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不同年龄要差异化引导:
- 3-4岁:多问”你发现了什么?”
- 4-5岁:鼓励”如果是你会怎么做?”
- 5-6岁:引导”你觉得他为什么这样做?”
这些方法在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课题研究中都显示:游戏中的批判性思维培养,效果比说教式教学高出47%!关键在于老师要像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说的那样”做会装傻的聪明老师”,把思考的权利真正还给孩子。
最近我在做的一个创新是”问题漂流瓶”:孩子们把自己解决的问题写成小纸条放进瓶子,其他孩子可以继续补充解决方案。有位园长反馈说,这个活动让大班孩子的提问质量提高了3倍!
记住:每个看似天马行空的回答背后,都是批判性思维的火花。我们要做的,就是像呵护幼苗一样保护这些珍贵的思维闪光。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