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深耕幼教领域15年的研究者,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华东师范大学周念丽教授团队的”游戏观察三棱镜理论”。要让成长档案真实记录幼儿在数学游戏中运用科学原理的过程,建议从以下四个维度着手:
✨ 1. 视频切片+叙事记录法(哈佛大学Project Zero项目推荐)
• 用手机拍摄幼儿设计”跳房子数字游戏”时的过程
• 重点记录诸如”小宝坚持要把单数格子画成三角形,因为他说’奇数有尖尖的角'”这类对话
• 参考《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作者Dorothy Cohen的建议,采用”白描+解读”的叙事格式
🎲 2. 游戏设计图鉴(参考意大利瑞吉欧档案袋做法)
• 收集幼儿自制的游戏规则草图
• 附上教师批注:如”甜甜用磁铁做分类游戏,体现出对物理特性的应用”
• 日本资深园长佐藤学建议:”要用幼儿的作品说话”
📊 3. 科学思维发展检核表(基于美国NAEYC标准改良)
设计包含以下指标的评估表:
- 变量控制意识(如调整骰子点数改变游戏难度)
- 模式发现能力(总结”总是先到终点”的规律)
- 因果关系推理(解释为什么”圆形棋子滚得快”)
🔍 4. 师幼互动对话实录(借鉴新西兰学习故事模式)
记录这样的典型对话:
教师:”为什么规定每次只能拿3块积木?”
幼儿:”因为3是魔法数字,多了会倒!”(体现对稳定性的认知)
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曾指出:”过程性档案要像纪录片而非写真集”。建议采用”三明治记录法”:
最后分享上海芷江中路幼儿园的优秀案例:他们用”游戏设计师”主题档案袋,完整呈现了幼儿从模仿规则→修改规则→创造规则的发展轨迹,其中数学概念的运用正是通过”幼儿设计的游戏说明书”来具象化呈现的。
切记:避免陷入”为记录而记录”的误区,好的成长档案应该能看出幼儿思维发展的涟漪效应。就像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说的:”要从幼儿的游戏规则里,读懂他们的科学思维密码。”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