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事件发生后,幼儿教师如何高效协作应对?——资深幼教专家支招
在幼儿园工作中,安全事件(如摔伤、突发疾病、走失等)的应急处理不仅考验教师的专业素养,更考验团队的协作能力。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曾强调:”幼儿园安全管理的核心是’预案+协作’,个体的应变能力固然重要,但团队的默契配合才是化解危机的关键。”
一、事件发生时的”黄金3分钟”协作流程
-
第一发现人:快速反应,启动”三步定位法”
- 定位孩子:立即检查伤情/危险程度(参考《幼儿园伤害处理指南》分级标准)。
- 定位帮手:大声明确呼叫搭档教师姓名(如”李老师,请带急救箱到西侧滑梯!”),避免模糊喊叫。
- 定位区域:确保其他幼儿被安全转移(可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念丽教授推荐的”ABC分区法”:A区事故点、B区缓冲带、C区安全区)。
-
搭档教师:角色分工”铁三角”
案例:上海徐汇区某示范园在幼儿磕伤事件中采用以下分工- 教师A(第一发现人):全程陪护伤者,执行基础急救(止血/冰敷等)。
- 教师B:立即上报园医/园长,并疏散周围幼儿至安全区(可借助儿歌等常规指令稳定情绪)。
- 教师C:保护现场(拍照录像取证)、安抚目击幼儿(避免二次心理创伤)。
-
园所层面:无缝衔接预案
- 园医:携带《幼儿健康档案》5分钟内抵达,判断是否需要送医(参考卫健委《托幼机构卫生保健规范》)。
- 行政人员:启动”双线沟通”——同步联系家长(遵循”先病情后原因”原则)和上级部门。
二、事后团队复盘:”3W+3C”模型
What happened(事实还原)→ Why(根源分析)→ What to improve(改进措施)
Calm(情绪平复)→ Connect(团队互助)→ Change(制度优化)
广州东方红幼儿园的实践案例:在一次午睡窒息模拟演练后,教师们通过”时间轴回溯法”发现:
- 午检时未记录幼儿携带细小物品(制度漏洞)
- 巡查教师站位存在盲区(空间规划问题)
最终通过增设”口袋检查儿歌”、调整床位监控角度实现优化。
三、长效协作机制建设
-
日常”安全微培训”
- 每周利用晨会10分钟进行情景模拟(如海姆立克急救法实操)。
- 推荐使用”学习强国”APP中的《幼儿园应急避险》动画资源。
- 建立”教师协作清单”
| 事件类型 | 主责教师 | 辅助职责 | 关键动作 |
|———-|———-|———-|———-|
| 外伤出血 | 班主任 | 配班教师 | 按压止血+取急救包 |
| 突发高热 | 保育员 | 行政教师 | 测温+联系家长 | - 心理互助”涟漪计划”
北京市特级教师沈心燕建议:事件后48小时内开展”教师情绪圆圈”活动,通过外圈(事实陈述)→中圈(感受表达)→内圈(相互赋能)的分层交流,避免职业倦怠。
记住:优秀的幼教团队不是没有意外,而是意外发生时,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 您所在园所最近一次安全演练是什么时候?不妨在评论区分享你们的协作经验!
(注:文中提及的方法论已获多位专家实践验证,具体操作请结合园所实际情况调整。)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