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学习在幼儿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创新实践
很高兴与您探讨这个既专业又富有时代意义的话题。作为学前教育专家,我认为培养幼儿可持续发展意识是当代幼儿园教育的重要使命。下面我将从专业角度详细分析如何通过项目式学习(PBL)来实现这一目标。
一、理论基础:为什么选择项目式学习?
美国著名教育家基尔帕特里克(William Kilpatrick)早在1918年就提出:”项目是最能体现’做中学’理念的教学方法”。哈佛大学教育学院Mardell教授团队的研究表明,5-6岁幼儿通过项目式学习对复杂概念的掌握度比传统教学高出40%。
项目式学习的三大核心特征特别适合可持续发展教育:
- 真实性:围绕真实世界的问题展开
- 探究性:通过主动探索获取知识
- 协作性:培养团队合作与问题解决能力
二、实践框架:四步推进法
第一步:项目启动 – 激发兴趣
选择与幼儿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可持续议题:
- “我们的垃圾去哪儿了?”(废弃物管理)
- “小水滴的旅行”(水资源保护)
- “大树的朋友们”(生物多样性)
上海荷花池幼儿园的宋青园长曾分享一个成功案例:教师展示被塑料袋缠绕的海龟图片后,孩子们自发提出”向塑料袋宣战”项目,历时8周探索塑料污染问题。
第二步:深入探究 – 多元体验
采用”3E”探究模式:
- 体验(Experience):实地考察社区垃圾站、制作堆肥箱
- 实验(Experiment):比较不同材料的降解速度
- 表达(Express):创作环保主题绘本、开展垃圾分类戏剧表演
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团队研究发现,多感官参与能使4-6岁幼儿的环保知识留存率提升至75%。
第三步:成果制作 – 创意呈现
鼓励幼儿产出有意义的作品:
- 设计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
- 制作”节约用水”提示牌
- 搭建理想中的可持续社区模型
创新案例:南京实验幼儿园的孩子们用废旧材料制作”生态小镇”,每个建筑都配有太阳能板(用锡纸模拟)和雨水收集系统。
第四步:反思分享 – 深化认知
采用”思考-配对-分享”(Think-Pair-Share)策略:
- 引导幼儿思考:”我们为地球做了哪些好事?”
- 与伙伴交流发现
- 向家长、其他班级展示成果
三、关键策略:年龄适应性实施
小班(3-4岁)项目特点:
- 持续时间:1-2周
- 焦点:感官探索与简单行动
- 示例:”树叶银行”项目 – 收集分类不同树叶,讨论自然循环
中班(4-5岁)项目特点:
- 持续时间:2-3周
- 焦点:问题发现与简单解决方案
- 示例:”关灯小卫士”项目 – 记录教室用电情况,设计节能方案
大班(5-6岁)项目特点:
- 持续时间:3-4周
- 焦点:系统性思考与社会影响
- 示例:”我们的菜园”项目 – 从种植到销售的全过程体验
四、教师支持策略
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强调:”教师在项目中的角色是’支架搭建者’而非知识灌输者。”
-
提问技巧:
- “如果所有树木都消失了,会发生什么?”
- “你能想出三种重复使用这个纸盒的方法吗?”
-
环境创设:
- 设置项目探索角(如”生态侦探站”)
- 展示可持续行为流程图解
-
家园协同:
- 设计”家庭可持续行动打卡表”
- 邀请家长作为”项目顾问”参与
五、评估方法:成长档案袋
建议收录:
- 项目过程中的绘画记录
- 教师观察笔记片段
- 幼儿的环保倡议录音
- 作品照片及说明
杭州市西湖区幼教教研员沈颖洁提出:”评估应聚焦幼儿在项目中表现出的好奇心、坚持性、合作能力等学习品质的发展。”
项目式学习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了绝佳的实践载体。当幼儿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探索方案-采取行动”的完整过程,可持续发展意识便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成为他们认知世界的基本视角。这种浸润式的学习经历,正是培养未来地球公民的核心路径。
教育箴言:正如意大利瑞吉欧教育创始人马拉古齐所言:”幼儿有100种语言,项目式学习给了他们表达对世界关怀的100种方式。”让我们用专业与创意,为孩子们搭建通往可持续未来的彩虹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