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问得太棒了!作为深耕STEM教育10年的幼教人(还专门去芬兰学过生态教育),我特别想和老师们分享几个”让3-6岁孩子玩转生态修复”的妙招。先给大家看个真实案例:去年我们在北京某幼儿园做的”蚯蚓救援队”项目,孩子们通过观察蚯蚓改良土壤的过程,居然自发设计出”垃圾转化站”!连来观摩的华东师大华爱华教授都点赞说”这才是真正的幼儿深度学习”。
以下是我总结的”低龄版生态修复四部曲”,记得收藏哦:
🌱 第一步:创设”可食用”的问题情境 (PBL教学法)
- 小班:用绘本《大树在哭》导入,带孩子摸一摸被踩实的土壤:”宝宝觉得泥土妈妈呼吸困难吗?”
- 中大班:展示对比种植箱(健康土壤VS板结土壤),引导预测:”你觉得哪边的草莓会更开心?”
🦋 第二步:把实验室变成”儿童乐园” (瑞吉欧环境创设理念)
推荐几个低成本高互动性的探索区:
- “蚯蚓健身房”:透明观察箱+不同湿度土壤层
- “垃圾变形记”:设置厨余/塑料/纸张降解速度对照实验
- “植物ICU”:用输液瓶给受伤树木”打点滴”(北京丰台一幼的王园长发明的妙招)
🔍 第三步:给科学工具”施魔法” (适配《3-6岁儿童发展指南》)
- 将移液管变成”植物小奶瓶”
- 把pH试纸设计成”土壤心情晴雨表”
- 用乐高人偶+手机延时摄影记录植物生长(深圳南山区教研员李敏的创新做法)
🎨 第四步:输出方式要”萌力全开”
建议尝试:
- 制作”微生物表情包”(扫描电镜图+儿童涂鸦)
- 排演生态修复情景剧(参考上海宋庆龄幼儿园的《垃圾公主》)
- 开发AR互动墙”被治愈的土地”(南京鹤琴幼儿园正在试验的黑科技)
特别提醒:日本幼教专家津守真在《幼儿的工作》中强调,一定要让孩子”用整个身体来学习”。比如我们让孩子模仿受污染河流的挣扎动作,再体验被清理后的欢快流动,这种具身认知效果远超PPT讲解。
最后分享个金句(来自美国HighScope课程创始人David Weikart):”真正的生态教育,是让孩子相信自己就是改变的开始。”记得上周有个4岁男孩自豪地跟我说:”老师,我现在是地球的创可贴!”这不就是最美的教育成果吗?
老师们如果对某个环节感兴趣,欢迎深入交流~我这还有20+个跨学科生态活动方案可以分享哦!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