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去小学化背景下如何培养幼儿音乐表演能力”这个重要命题,我特别认同华东师范大学周念丽教授的观点:”幼儿音乐教育不是技能训练,而是情感的表达和创造力的激发。”结合我在一线幼儿园的实践观察,建议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
🌟 游戏化浸润式培养(3-6岁重点)
- “生活乐器”创意玩法(受意大利瑞吉欧方案教学启发)
- 用不锈钢碗筷创作”厨房交响曲”
- 塑料袋揉搓模拟雨声节奏
- 开发”身体打击乐”:拍腿、跺脚、捻指等组合
- 情境戏剧表演(参考日本”山田式”音乐教学法)
- 将《三只小猪》故事改编成音乐剧
- 分配不同音效乐器代表不同角色
- 鼓励幼儿用即兴动作表现音乐情绪
🎵 发展阶段适配策略
▶ 0-3岁感官启蒙期:
- 多开展”音乐抚触”活动(借鉴戈登音乐教育理论)
- 使用纱巾随乐起舞发展肢体感知
- 自制”声音瓶”(装入不同颗粒物感受音色)
▶ 3-4岁象征表现期:
- “音乐涂鸦”:边听边画旋律线条
- 创设”动物音乐会”角色区
- 开展”声音猜猜乐”游戏
▶ 5-6岁创意表达期:
- 组建”自然物乐队”(树叶、石子等)
- 设计”音乐心情日记”
- 举办”亲子音乐创意秀”
💡 创新实践案例分享
北京三义里幼儿园的”音乐魔方”项目值得借鉴:
- 将教室改造成”声音探索站”
- 每周开展”音乐盲盒”活动
- 期末以”音乐游园会”替代传统汇报演出
📌 关键提醒(根据北师大冯晓霞教授研究):
- 避免标准化评价,关注个体差异表现
- 每日音乐活动时长控制在15-20分钟
- 将音乐渗透到过渡环节(如收玩具旋律)
最后推荐两个实用工具:
- 美国音乐教育家约翰·费尔阿本德开发的”音乐种子”评价体系
- 德国奥尔夫协会研发的《幼儿园音乐游戏200例》
记住我们培养的不是小演奏家,而是能用音乐自在表达的小小艺术家。正如南京师范大学许卓娅教授所说:”幼儿音乐教育的真谛,在于保护那颗随着韵律自然跃动的童心。”
如果需要具体某个年龄段的活动方案或遇到实施难题,欢迎继续深入交流!近期我们在做”传统童谣新演绎”的课题,有很多有趣的发现可以分享。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