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提得太棒了!作为一名深耕学前教育12年的教研员,我特别理解3-6岁幼儿科学启蒙的独特魅力与挑战。让我们先来看一个真实案例:
【情景再现】
上周在朝阳区某示范园观察课时,看到李老师用自编儿歌《小水滴旅行记》教学:”滴滴答答小雨滴(双手抖动模仿下雨),太阳公公抱抱你(张开双臂做拥抱状),变成蒸汽往上飞(踮脚举手),遇见冷风变云朵(转圈摆动)…”孩子们边唱边演,20分钟就理解了水循环!
🌟 我总结出科学儿歌创编”三步魔法”:
- 概念童趣化 – 参照北师大霍力岩教授的”具身认知”理论
比如教浮力时,可以这样设计:
“塑料鸭子水上漂(做游泳动作),
铁块弟弟沉底了(蹲下抱膝),
为什么呀为什么?
秘密藏在肚子里~(做思考状)”
👉 关键:每个科学名词都要找到幼儿熟悉的替代形象 - 节奏游戏化 – 借鉴南京师大许卓娅教授的音乐教学法
• 采用”问答式”结构:如”什么圆圆天上挂?月亮月亮弯弯挂”
• 设计可预测的重复句式:每段更换1个关键词
• 加入拟声词:”轰隆隆打雷啦,哗啦啦下雨啦” - 延伸可视化 – 参考华东师大华爱华教授的”玩中学”理念
配套设计:
✔ 科学小剧场(用纱巾扮演气流)
✔ 探索任务卡(”找找教室里的圆形”)
✔ 亲子挑战赛(和家长比赛编科学儿歌)
🎯 特别推荐三个进阶技巧:
1)”错误诱导法”:故意唱错让幼儿纠正,如”向日葵呀向月亮”
2)”留白创编法”:只给前半段让幼儿续编
3)”多感官联动”:加入触摸板(粗糙/光滑)、嗅觉瓶等教具
最近我们团队刚研发的《STEM儿歌资源包》里有个超赞案例 – 用《五只小猴》改编的杠杆原理歌:”小猴坐跷跷板(动作),一边高来一边低(手势),数数需要几只猴(思考),才能把它来压平~”
建议老师们每周可以选1个核心科学概念(光影/磁力/生长等),用2-3种不同节奏的儿歌多维度呈现。记住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虞永平教授说的:”幼儿科学不是简化版的知识,而是儿童版的探索实践。”
大家不妨试试明天就来创作首属于你的科学儿歌?期待在评论区看到老师们的创意火花!✨
(悄悄说:关注我的老师可以私信领取《50首原创科学儿歌图谱》哦~)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