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中培养社会实践能力的”五维魔法”】——来自资深幼教专家李曼教授的实践宝典
🚌 各位幼教同仁们好!我是深耕学前教育15年的李曼老师。最近刚带队完成”城市小主人”研学项目,发现研学旅行简直是培养孩子社会实践能力的”天然实验室”!今天就用我们在北京蓝天幼儿园的实践案例,分享5个让孩子”玩出社会力”的妙招~
🌈 第一招:角色代入法(3-6岁适用)
参考华东师大华爱华教授的”情境学习理论”,我们设计了”小小导览员”活动。在大班参观博物馆时,提前培训孩子们担任不同展区的解说员。中班的明明小朋友原本害羞,但在扮演”恐龙讲解员”时,竟然主动拉住游客说:”阿姨,我告诉您霸王龙的小秘密…”
🛒 第二招:任务驱动法(4-6岁最佳)
借鉴意大利瑞吉欧的项目教学,我们开发了”超市寻宝”任务卡。比如要求:”用10元钱买3样早餐食材,要和至少2个售货员交流”。海淀区彩虹园的老师反馈,这个活动让孩子们的货币认知和社交能力飞跃式提升!
📸 第三招:影像记录法(全龄段适用)
首都师范大学严冷教授特别强调”可视化学习”。我们给大班孩子配备简易相机,让他们拍摄”社区守护者”(环卫工、交警等),回园后制作《职业图谱》。朝阳区某园的孩子由此自发组织了”给保安叔叔送暖宝宝”活动。
👥 第四招:混龄协作法(3-6岁混龄)
参考日本”异龄教育”模式,我们在农耕研学时设置”小鸡喂养”任务:大班负责计算饲料量,中班记录进食情况,小班负责轻轻抚摸。深圳百合园的实践显示,这种分工让孩子自然习得责任与协作。
✏️ 第五招:反思迁移法(5-6岁重点)
南京师大虞永平教授提出的”经验提升环”特别实用!我们设计”研学三问”日记:今天最惊喜的事?遇到的困难?明天想尝试什么?通州区某园追踪发现,坚持写日记的孩子问题解决能力显著提高。
💡 专家锦囊(来自北师大冯晓霞教授):
- 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要闭环培养
- 每个研学点设置”3C目标”:Communication(交流)、Cooperation(合作)、Caring(关怀)
- 教师要做”隐形推手”:提前踩点时记录20个可能的社交契机
🌟 真实案例:
上周在胡同文化研学中,我们中班的孩子们自发组织了”垃圾分类宣传队”,用研学途中学会的儿歌向居民宣传。这个生成性活动完美融合了环境认知、语言表达和社会交往!
记住哦~好的社会实践教育就像熬高汤:真实场景是食材,教师引导是火候,儿童兴趣是调味料。期待大家在评论区分享更多研学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