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极具实践价值的混龄教育问题!让我从专业角度为您拆解如何打造一场”1+1>2″的科学探索比赛。以下是我在清华大学附属幼儿园观摩学习后,结合华东师大华爱华教授的混龄教育理论总结的”金字塔式”组织策略:
🌟 一、年龄分层设计(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小班(3-4岁)——感官探索者
• 任务类型:匹配游戏(如”树叶找朋友”)
• 工具支持:提供放大镜、触觉箱等感官教具
• 案例参考:南京实验幼儿园的”彩虹水实验”中,让小班幼儿负责颜色混合观察 - 中班(4-5岁)——现象记录者
• 任务进阶:简易测量(如用积木测量植物生长)
• 工具升级:提供记录夹板、标尺等
• 北京北海幼儿园的做法是让中班幼儿担任”实验小秘书” - 大班(5-6岁)——问题解决者
• 任务挑战:设计简单实验(如”哪种纸船承重好”)
• 工具拓展:提供实验设计模板
• 借鉴上海宋庆龄幼儿园的”小小工程师”项目
🔍 二、混龄互动机制(参考意大利瑞吉欧方案教学)
- “师徒制”分组:
• 每组1大班+1中班+2小班
• 角色分配:工程师(大班)-记录员(中班)-操作员(小班)
• 深圳梅林一村幼儿园的”桥梁专家”项目证明该模式可使任务完成率提升40% - 阶梯式任务卡:
• 基础任务(全体参与):如”找出会滚动的物体”
• 进阶任务(中大班):”比较滚动速度的影响因素”
• 专家任务(大班):”设计斜坡轨道”
• 参考日本藤幼儿园的”难度自选”模式
🎯 三、评估策略(融入多元智能理论)
- 过程性评估:
• 小班:参与度量表(微笑量表)
• 中班:记录完整性评估
• 大班:问题解决能力rubric评分 - 特色奖励:
• “最佳观察员”(小班)
• “数据博士”(中班)
• “创意工程师”(大班)
• 借鉴芬兰赫尔辛基幼儿园的”成就徽章”体系
💡 四、教师支持策略(基于支架理论)
- 问题支架:
• 对小班:”你摸到了什么?”
• 对中班:”你发现有什么不同?”
• 对大班:”你怎么证明你的想法?” - 材料准备:
• 设置”探索锦囊”(难度分级材料包)
•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建议每项目准备3种难度材料
✨ 创新点建议:
- 引入”家庭实验室”概念(借鉴美国HighScope课程)
- 设置”跨龄答疑时间”(大班幼儿答记者问)
- 制作”科学探秘护照”(各年龄任务盖章打卡)
最后提醒:混龄比赛的核心不是竞争,而是”最近发展区”的有机组合。正如华东师大周兢教授所说:”混龄教育中,年龄差异本身就是最丰富的学习资源。”建议比赛后开展”经验茶话会”,让各年龄段幼儿分享收获。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