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童真在合作中闪光:幼儿园去小学化背景下培养合作能力的创新策略
亲爱的幼教同仁们,在推进幼儿园”去小学化”改革的当下,我们正在回归幼儿教育的本质,而”合作能力”正是其中关键的发展目标之一。著名幼儿教育专家华爱华教授曾指出:”真正的幼儿教育应当像呼吸一样自然,而合作就是幼儿社会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氧气。”那么,在摒弃小学化教学方式的背景下,我们如何让3-6岁的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然习得合作能力呢?
一、游戏:合作能力培养的天然沃土
游戏是幼儿的天职,也是培养合作能力最自然的途径。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提出的”心流理论”告诉我们,当孩子们完全沉浸在适宜的游戏挑战中时,学习效果最佳。
实践策略:
- 角色游戏中的自然合作:在娃娃家、小医院等角色区,孩子们通过分配角色(”你当妈妈,我当宝宝”)、协商情节(”我们先去看病,然后去买菜”)来发展合作能力。记得上海芷江中路幼儿园安亭园区的王园长分享过一个案例:两个中班孩子在”餐厅”游戏中,自发地一个当厨师、一个当服务员,还共同制作了”今日菜单”,这就是高水平的合作表现。
- 建构游戏的团队挑战:提供大型积木、纸箱等材料,设计需要多人配合完成的建构任务,如”搭建一座能让所有小动物住进去的房子”。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团队的研究显示,这类开放式建构活动能显著提升幼儿的协商与合作能力。
- 规则游戏中的共赢设计:将传统竞赛游戏改造为需要团队协作才能获胜的形式。例如把”抢椅子”改为”大家一起想办法让所有人都能坐在逐渐减少的椅子上”,这来源于意大利瑞吉欧教育中经典的”合作游戏”理念。
二、日常环节:浸润式合作教育的黄金机会
日常生活环节占幼儿在园时间的40%以上,日本幼儿教育专家高杉自子在其《幼儿教育的原点》一书中特别强调:”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创新做法:
- 合作值日生系统:不单独指派值日生,而是设置”搭档值日”,如两人一组负责整理玩具区,培养责任共担意识。南京实验幼儿园的徐园长发现,这种安排还能促进幼儿间的语言交流与默契培养。
- 团体整理时间:用音乐或儿歌设定5分钟的”大家一起收”时间,取代传统的教师指挥式整理。台湾幼教专家林意红提倡的这种做法能让幼儿体验到集体协作的效率与乐趣。
- 分享圈活动:每天固定时间让幼儿两人一组分享玩具或经历,加拿大幼教专家卡洛尔·安妮· Wien认为这能培养轮流、倾听等合作基础技能。
三、项目活动:深层合作的探究平台
意大利瑞吉欧教育体系创始人马拉古齐曾说:”孩子有一百种语言”,而项目式学习能让这些”语言”在合作中相互启发。
实施建议:
- 小组调查项目:围绕幼儿感兴趣的主题(如”蚂蚁是怎么搬家的”),组成3-4人调查小组,共同观察、记录和汇报。这种模式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的幼儿园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 创作类合作项目:如小组壁画、故事接龙剧场等。著名儿童艺术教育专家李慰宜观察到,这类活动能自然地促进幼儿学会让步、整合他人想法。
- 问题解决挑战:设置需要团队协作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用这些材料搭建一个能让球滚得最远的轨道”。美国High Scope课程中的”计划-执行-回顾”循环特别适合发展这类高阶合作能力。
四、环境创设:隐性合作的第三教师
意大利瑞吉欧教育将环境称为”第三位教师”,澳大利亚早期学习框架(EYLF)也强调环境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影响。
环境调整技巧:
- 合作友好型空间布局:设置必须多人共用的大型工作台、双人秋千等。上海荷花池幼儿园的经验表明,这种设计能减少争抢,增加互动机会。
- 材料投放策略:有意识地提供需要多人合作才能操作的教具,如双人穿线板、需要一起抬的大积木等。蒙台梭利教育中的”合作性教具”在这方面有丰富资源。
- 墙面互动设计:设置”我们的约定”合作公约墙、”好朋友树”等可视化工具。香港耀中幼教学院的叶国洪教授特别推崇这种”让幼儿看见自己的合作”的方法。
五、成人角色:从指挥者到合作脚手架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醒我们,教师在幼儿合作能力发展中应扮演适时支持的”脚手架”角色。
角色转变要点:
- 观察在前,介入在后:深圳梅林一村幼儿园的姚艺园长建议采用”3分钟观察法”——发现合作问题时先观察3分钟,往往孩子们会自己找到解决办法。
- 引导性提问:当合作陷入僵局时,用”你们觉得可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他为什么不同意你的想法呢?”等开放式问题引导幼儿思考,而非直接给出解决方案。
- 合作示范:教师间展现良好的合作榜样,如主配班老师自然地分工协作。英国EYFS框架特别强调成人示范对幼儿社会性学习的重要性。
六、家园协同:合作的涟漪效应
美国哈佛大学家庭研究项目发现,家园一致的教育方式能使教育效果提升60%。
家园共育策略:
- 家庭合作任务:设计简单有趣的”家庭合作挑战”,如”和家人一起准备一道菜”。北京三义里幼儿园的王岚老师分享说,这类活动既培养了孩子的合作能力,又增进了亲子关系。
- 合作能力发展档案:用照片、视频记录幼儿在园的合作瞬间,帮助家长理解这种”看不见的成长”。这是新西兰学习故事(Learning Stories)评估法的精髓所在。
- 家长工作坊:通过”合作游戏体验会”等形式,让家长亲身体验合作学习的价值。成都五幼的闵艳莉园长发现,这种方式比单纯的理论讲解更有效。
亲爱的老师们,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在去小学化的道路上,培养合作能力不需要刻意说教,而应该让它如春风化雨般融入幼儿的每一天。当我们为孩子们创造充足的合作机会,提供适时的引导支持,他们的合作能力就会像园中的小花一样自然绽放。记住,我们今天在孩子心中播下的合作种子,明天将长成他们未来社会生存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分享我个人最喜欢的教育格言与各位共勉:”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让我们用专业的智慧,点燃孩子们心中合作互助的火焰,照亮他们通往未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