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龄教育中引导跨年龄幼儿探索科学现象,是个既有趣又有挑战的课题!作为深耕幼教15年的研究者,结合北师大冯晓霞教授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我来分享几个实用策略:
🌟【差异化材料投放-脚手架策略】
推荐使用”布鲁纳螺旋式教具”:
• 小班:提供感官体验类材料(如放大镜观察彩色糖粒溶解)
• 中班:增加简单变量(不同水温下的溶解对比)
• 大班:引入记录表(绘制”糖粒消失时间轴”)
👉 就像上海芷江中路幼儿园的安仲夏园长所说:”材料要像梯子,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高度。”
🎭【角色代际互动法】
借鉴意大利瑞吉欧的”认知冲突”策略:
• 大龄幼儿当”实验小队长”(培养责任感)
• 小龄幼儿做”现象发现官”(激发观察力)
• 教师化身”问题魔术师”(抛出锚定问题)
案例:在探究”磁力迷宫”时,5岁孩子负责讲解规则,3岁孩子专注操作磁铁小车,教师提问:”为什么小车隔着纸板还能被吸住?”
🔍【三层提问技巧】
参考哈佛大学Project Zero项目的Visible Thinking方法:
- 基础层:”你看到了什么?”(面向小龄)
- 分析层:”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鼓励大龄解释)
- 拓展层:”如果我们改变…会怎样?”(引发合作实验)
比如观察彩虹现象时,3岁孩子描述颜色,5岁孩子猜测水珠作用,共同尝试用喷雾瓶制造新彩虹。
📊【混龄记录神器】
推荐使用新加坡幼教专家林美莲设计的”三色记录板”:
• 红色区:贴图记录(小龄)
• 黄色区:符号记录(中龄)
• 蓝色区:文字记录(大龄)
在探究”植物生长”时,不同年龄孩子用各自方式记录豆苗变化,最后合成完整的观察日记。
💡 特别提示: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强调”混龄中的认知鹰架”要把握三个关键期:
- 启动期:教师示范科学对话(2-3天)
- 融合期:设计需要协作的任务(如需要多人操作的滑轮实验)
- 升华期:组织”科学发布会”(大小幼儿配对汇报)
记得有次在北京丰台一幼观摩,看到孩子们研究”影子变形记”时,4岁孩子负责追光跑动,6岁孩子测量影子长度,教师巧妙引导他们发现角度与长度的关系,那场景真是活生生的”维果茨基社会建构理论”实践范例!
试试这些方法,你会发现混龄科学探索能产生惊人的”认知化学反应”哦!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