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作为深耕幼教领域15年的研究者,我特别想和大家分享新西兰早期教育专家Margaret Carr提出的”学习故事”评价法(Learning Stories)在实际运用中的魔力。
最近我在北京某示范园观察时,发现中班老师用这个方法成功帮助一个社交退缩的幼儿小米(化名)实现了惊人转变——从独自躲在角落到能主动邀请小伙伴玩建构游戏。这种改变正是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典型表现!
▶️ 核心操作四部曲:
-
观察记录 – 用”显微镜”捕捉闪光时刻
- 建议随身携带便签本,像华东师大华爱华教授强调的:”要记录幼儿自然状态下的真互动”
- 案例:记录”小米悄悄递给咳嗽同伴一张纸巾”这样的细微善举
-
分析解读 – 戴上”多元智能”眼镜
- 参考加德纳理论分析行为背后的能力:
✓ 自我调节(忍住抢玩具冲动)
✓ 共情能力(安慰摔倒同伴)
✓ 文化适应(接纳不同饮食习惯)
- 参考加德纳理论分析行为背后的能力:
-
回应支持 – 搭建”最近发展区脚手架”
- 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团队提出的策略:
- 用”角色卡”游戏强化积极行为(”今天你当礼貌小使者”)
- 创设混龄游戏区促进社交模仿
-
回顾成长 – 制作”可视化成长档案”
- 深圳实验幼儿园的做法值得借鉴:
- 将学习故事制成互动式电子绘本
- 每月开展”我的高光时刻”分享会
✨ 创新延伸(年轻老师会爱的做法):
- 开发”社交能力升级打怪”游戏小程序
- 设计”情绪温度计”墙面互动区
- 运用TikTok热门儿歌改编社交情景剧
特别注意避免三个常见误区:
🚫 切忌用成人标准评判幼儿互动
🚫 避免过度关注冲突等负向事件
🚫 警惕评价结果的横向比较
最近在长三角幼教研讨会上,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特别指出:”学习故事要成为幼儿社交能力发展的GPS,既要定位现状,更要导航未来。”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
老师们不妨今天就开始尝试:用手机随手拍下1个幼儿的社交瞬间,晚上用”我注意到…””我在想…”的句式写50字观察笔记。坚持21天,你一定能看见令人惊喜的改变!
大家如果有具体案例需要分析,欢迎随时和我讨论~你班上最让你头疼的社交适应问题是什么?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