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教学法实践指南】幼师必看!如何让游戏成为专业成长的”加速器”?✨
作为深耕幼教领域15年的研究者,结合华东师大华爱华教授”游戏即学习”的理念,我想分享一套让游戏教学法反哺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维成长模型”:
🎯 第一维度:游戏观察师的炼成(专业能力提升)
1️⃣ “定点观察法”:借鉴安吉游戏程学琴园长的经验,每周选定2名幼儿进行15分钟连续性游戏录像,用”白描式记录”还原真实互动场景
2️⃣ 分析工具推荐:
- 使用华东师大”游戏行为观察量表”解码游戏中的学习
- 制作”幼儿游戏发展轨迹图”(参考新西兰学习故事评估法)
3️⃣ 教研应用:在园本教研中开展”游戏视频切片分析”,我团队曾通过分析积木游戏中幼儿的数学语言,帮助教师重构了区角材料投放策略
🌈 第二维度:游戏化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升级)
• 课程生成技巧:像深圳实验幼儿园刘凌园长倡导的,从幼儿自发性游戏中捕捉教学契机。例:某次观察幼儿用树叶”过家家”后,团队延伸出”自然物变身”主题项目
• 经典教学游戏化改造:
- 绘本教学→角色游戏剧场(参考上海芷江中路幼儿园的做法)
- 数学活动→超市游戏情境(北京范佩芬老师的”生活数学”理念)
• 创新工具包:推荐使用”游戏教学思维导图”(见图),将教学目标自然嵌入游戏关卡
👥 第三维度:游戏共同体构建(职业生态优化)
✔️ 教师游戏工作坊:每月开展”重回童年”体验式培训,像日本幼教专家仓桥惣三说的”先成为玩伴,再成为导师”
✔️ 跨年龄混班游戏:借鉴意大利瑞吉欧方案教学,不同教龄教师组成协作组,在大型主题游戏中各展所长
✔️ 游戏案例库建设:建立园本化的”游戏教学案例银行”,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五大领域分类存档
💡 特别提示:避免三大误区
🚫 游戏=放任(需把握鹰架支持的适时性)
🚫 追求形式热闹(要建立清晰的发展性评价)
🚫 生搬硬套案例(需考虑本园文化适应性)
近期我们在做的”游戏教学教师成长计划”显示,坚持实践6个月后,教师们的:
• 观察解读能力提升47%
• 活动生成能力提升38%
• 师幼互动质量显著改善
建议从明天开始尝试”三个一”行动:
1️⃣ 每天记录1个游戏惊喜时刻
2️⃣ 每周设计1个游戏化过渡环节
3️⃣ 每月完成1份游戏案例深度分析
游戏不仅是儿童的工作,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秘密花园。正如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所言:”让我们与儿童一起在游戏中成长吧!”您准备先从哪个维度开始突破呢?欢迎分享您的实践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