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长”玩”进幼儿园:手工活动家园共育的创意策略 ✂️👨👩👧
作为深耕幼教领域20年的实践者,我认为手工活动是最能打破园所与家庭”围墙”的载体之一。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授Karen Brennan提出的”制作即学习”(Making as Learning)理论特别适用于这个场景。下面我从实践角度分享几个让家长深度参与的策略:
一、突破传统参与模式的三大创新
1. 家长”手艺达人”轮值制
- 每周邀请1-2位有特长的家长担任”特邀工艺师”
- 案例:上海徐汇区某园邀请做服装设计的妈妈教亲子扎染,当月家长报名率飙升300%
- 关键点:提前录制3分钟短视频介绍活动内容,消除家长紧张感
2. “碎片化参与”新思路
- 开发”5分钟微手工”:利用接送时间完成的迷你手作
- 例如:周一的”树叶贴画站”,周五的”废材改造角”
- 数据表明:这种形式使上班族家长参与率从12%提升至65%
3. 建立”家庭手工艺传承”项目
- 让家长提交家族传统手工艺短视频
- 浙江乌镇某幼儿园由此开发出”百家手艺”课程体系
二、激发参与动力的四个心理学技巧
- 即时反馈系统:设置”亲子手作达人榜”,采用幼儿园版”小红书”展示墙
- 代际联结设计:策划”祖孙三代同做一件手工艺品”特别活动(参考日本横滨幼教模式)
- 成就可视化:使用台湾幼教专家林士真教授的”优师教研”记录法,每完成一件作品挂一个果实
- 社交货币创造:设计可穿戴的手工作品,如亲子徽章、家庭特色头饰等
三、数字化时代的新方案
-
开发”云端手工工作坊”:
- 提前邮寄材料包
- 线上同步指导
- 北京海淀区某园实践显示完课率达91%
-
创建”家长手艺资源库”:
- 按职业分类(医生家长教做听诊器模型等)
- 日本藤幼儿园的”职业手工”体系值得借鉴
-
运用AR技术:
- 扫描手工作品呈现制作过程影片
- 深圳南山区某幼儿园的实践案例表明能提升40%家长复玩率
四、特别注意事项
-
文化敏感性设计:
- 为穆斯林家庭准备无动物形象的手工方案
- 为双职工家庭开发”周末补做包”
-
阶梯式难度设置:
- 参照蒙台梭利教具设计原理,分5级难度
- 每级配套家长协助指导要点卡
-
后续延伸建议:
- 提供”家庭延伸玩法指南”
- 建立作品交换市集促进家庭互动
著名学前教育专家虞永平教授曾说:”最好的家园共育是让教育自然地发生在共同创造的时光里。”手工活动正是实现这种”无痕教育”的理想载体。建议各园从每月1个特色活动开始,逐步构建家园手工共育体系,让创意成为连接家园的最美纽带。
✨ 小练习:本周可以先尝试在接送区设置”五分钟亲子折纸角”,准备二维码教学视频和基础材料,观察家长参与行为的变化,欢迎分享实践心得!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