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解答】民俗博物馆资源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
一、政策背景延伸解读(2023新动态)
根据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最新修订版要求,幼儿园阶段需”以感性认知为主,通过体验式活动培养文化认同”。北京师范大学霍力岩教授团队近期发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园本课程开发指南》特别指出:”民俗博物馆是最生动的传统文化课堂,其资源转化率直接影响文化传承效果。”
二、分龄实施策略(附具体案例)
- 小班(3-4岁)”五感体验模式”
• 触觉探索:携带博物馆授权的民俗织物标本(如蓝印花布残片)开展”布艺寻宝”游戏
• 味觉延伸:结合节令展品制作简易传统食品(参考南京博物院”二十四节气食育”项目) - 中班(4-5岁)”情境再现教学”
• 角色扮演区:复刻博物馆农具展区创设”小小农夫”体验站(借鉴安吉游戏模式)
• 建构区挑战:用单元积木搭建简化版传统建筑构件(如福建土楼环形结构) - 大班(5-6岁)”项目式深度学习”
• 发起”文物守护人”计划:模仿故宫文物修复师工作流程(简化版)
• 开展”口述历史”活动:邀请社区长者与儿童共同解读老物件(参考台湾信谊基金会方案)
三、创新融合路径(2023前沿实践)
- 数字技术赋能:
• 使用AR技术让民俗器物”活起来”(如甘肃省博的”敦煌动起来”小程序简化版)
• 制作文物3D打印仿品供幼儿触摸(深圳某园与大疆教育合作案例) - 跨领域统整:
• 数学活动:测量比较不同陶器容量(融入STEAM理念)
• 语言活动:创编文物拟人化故事(参考上海特级教师应彩云《青铜器变形记》)
四、资源转化三部曲(实操指南)
- 前期准备”三筛法”:
- 安全性筛选(排除尖锐/易碎品)
- 教育性筛选(选择有互动潜力的展品)
- 适龄性筛选(参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标)
- 现场活动”三阶导览”:
① 魔法问题导入:”猜猜这个陶罐是哪个小动物的家?”
② 侦探游戏深化:”找出展柜里会’唱歌’的器物”
③ 创意延伸:”用身体模仿器物造型” - 后续延伸”三维创作”:
- 低结构材料再造(如用纸箱制作简化版皮影戏台)
- 现代艺术再诠释(如吴冠中风格的传统纹样再创作)
- 生活化应用(将年画元素融入班级环境创设)
五、专家建议锦囊
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特别提醒:”要避免陷入’文物讲解员’误区,重点不在于认知具体文物,而在于通过器物引发探究行为。”建议教师把握三个关键点:
- 每件展品都是”问题生成器”
- 每次参观都是”感官冒险记”
- 每个延伸都是”文化解码课”
✨ 最新实践案例参考:成都十六幼与金沙遗址博物馆合作的”太阳神鸟课程”,通过”发现-解密-创生”三阶段,让幼儿用自然材料制作现代版神鸟装置,该案例入选2023年全国幼儿园优秀课程案例。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