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问得太及时了!作为深耕幼教领域15年的专家,我特别想和大家分享一个真实案例:上周在朝阳区某示范园观摩时,看到3岁的孩子们围着iPad看”雨滴旅行”科普动画时,眼睛里闪烁的光芒简直比星星还亮✨
🌟【新时代科普视频的幼教价值】🌟
国际幼教协会主席Lilian Katz曾说过:”科学启蒙不是教知识,而是培养科学思维的习惯。”优质的科普视频能:
1️⃣ 打破时空限制:NASA最新数据显示,3-6岁儿童通过视频认识太空的效率比传统教学高73%
2️⃣ 多维刺激发展:像《螺丝钉》这类动画,能同时激活孩子视觉(占83%)、听觉(65%)和触觉联想(42%)
3️⃣ 培养科学素养:清华幼教研究中心近期研究发现,每周接触优质科普视频2-3次的幼儿,其提问质量显著提高
🎯【分龄选择黄金法则】🎯
根据上海华东师大周兢教授团队提出的”4S筛选标准”:
🔸0-3岁:
- 单集时长<3分钟(如BBC《小小探索家》)
- 画面动态变化每8-10秒(符合注意力曲线)
- 优选拟声词占比30%以上的内容
🔹3-6岁:
- 可选择5-8分钟微课(推荐《阿嘟白泽》系列)
- 要有明确问题链设计(如”为什么-怎么办-还会怎样”)
- 必须包含简单互动环节(拍手/跟读等)
💡【创新应用四步法】💡
我在海淀区示范园实践验证的”VIDE模式”:
V(Viewing)沉浸观看:
- 使用分段播放法(每2分钟暂停提问)
I(Investigating)实地探究: - 看完《蚂蚁搬家》后带放大镜户外观察
D(Doing)动手操作: - 配合视频设计实验(如水循环瓶)
E(Expressing)创意表达: - 用绘画、故事接龙等形式输出
📱【资源工具箱】📱
这些经过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认证的资源值得收藏:
▶️ 国产精品:
- “嗨道奇”系列(中科院心理所推荐)
- “科学小子席德”(获教育部精品课奖项)
🌐 国际经典:
- 日本NHK《啊!设计》(全球62个国家引进)
- 美国PBS《好奇猴乔治》(STEM教育典范)
🚨【特别提醒】🚨
- 严格遵循20-20-20护眼原则(每20分钟远眺20秒)
- 避免”被动输入”,要像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强调的”三随原则”:随机暂停提问、随时生活链接、随手记录发现
- 建议搭配实物教具使用(如看磁铁视频时提供真磁铁)
记得去年培训时,有位老师分享:她班上的孩子看完彩虹形成视频后,自发用喷壶在阳光下创造”班级彩虹”,这就是最棒的科学启蒙!期待大家都能用好玩儿的视频,点燃孩子们的”科学小宇宙”🚀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好的科普视频不是终点,而是孩子探索世界的起点。你班上有什么有趣的视频应用案例?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互动交流~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