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作为一个深耕幼教领域15年的研究者,我特别想和老师们分享一个真实案例——去年在杭州某省级示范园,大班孩子们开展的”我们的树屋”项目,最后孩子们不仅用废旧材料搭建了树屋模型,更令人惊喜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自主解决了27个问题!(竖起手指强调)
这个案例正好印证了哈佛大学教育学院Project Zero研究团队提出的观点:幼儿在项目式学习(PBL)中展现的潜能往往超出成人预期。那么具体如何激发呢?我总结出”五维激发法”,很多一线教师反馈效果显著:
- 问题驱动 – 点燃好奇心引擎
(模仿孩子口吻)”老师,为什么树叶会变色呀?”这类来自孩子的真实问题就是最佳起点。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团队研究发现,基于幼儿自发疑问展开的项目,参与度高出47%。建议建立”问题彩虹墙”,把孩子们的疑问用图画记录下来。 - 材料超市 – 激活探索欲
上海荷花池幼儿园宋青园长曾分享过他们的经验:把传统区角改造成”材料超市”,收集各种低结构材料。比如在”小小建筑师”项目中,提供纸箱、瓶盖、吸管等,孩子们竟自发研究起”哪种结构最稳固”。 - 思维可视化 – 让学习看得见
推荐使用”KWL图表”(Know-Want-Learn):用积木表示”已知”,问号牌表示”好奇”,灯泡表示”新发现”。深圳实验幼儿园的刘凌园长发现,这能让幼儿的认知发展轨迹清晰可见。 - 专家进课堂 – 拓展学习视野
邀请真正的园丁来讲解植物生长,或视频连线建筑师。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强调:”专业人士的介入能让幼儿建立真实的经验联结。”记得去年有孩子听完医生讲解后,自发设计了”医院游戏区”。 - 过程性评价 – 成长型反馈
避免简单说”真棒”,而要像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建议的:”我看到你把不同形状的积木搭配得很协调!”具体描述能强化幼儿的元认知能力。
最后特别提醒(身体前倾,手势强调):项目式学习中最忌讳的就是”老师导演,孩子表演”。日本鹤琴幼儿园的园长田中敏子说过:”教师要像呼吸一样自然地退后一步。”当我们在上海进行教研时,发现教师每减少一次直接干预,幼儿的创造性解决方案平均增加1.8个!
建议老师们可以从2-3周的微型项目开始尝试,记得准备好观察记录本,你一定会被孩子们的潜力震惊到!(眨眼微笑)要不要分享下您最近观察到的幼儿精彩瞬间?我们继续深入探讨~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