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小学化背景下幼儿戏剧表演能力培养的创新路径
很高兴您提出这个重要课题。在”去小学化”政策背景下,戏剧表演作为培养幼儿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其定位和实施方式。我认为,我们需要从幼儿发展特点出发,构建游戏化、生活化的戏剧教育模式。
理解”去小学化”与戏剧表演教育的本质联结
北师大冯晓霞教授曾指出:”去小学化不是降低教育要求,而是回归幼儿教育本真。”我们需要明确,幼儿阶段的戏剧表演不是培养”小演员”,而是通过戏剧元素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游戏与玩具专委会主任华爱华教授强调:”戏剧是幼儿的游戏天性使然,不是成人意义上的表演。”
关键区分:
- 传统模式:注重表演结果,强调台词记忆和动作整齐
- 去小学化模式:注重体验过程,强调自主表达和情感发展
幼儿园戏剧表演活动的游戏化实施策略
基于上海市特级教师徐则民的研究与实践,我推荐以下几种方法:
1. 角色游戏自然延伸法
将日常角色游戏(如”娃娃家””小医院”)自然发展为简单的戏剧情境。例如:
- 从”做饭”游戏延伸出”小熊请客”小剧场
- 从”医院”游戏发展为”森林小医生”情景剧
教师指导要点:
- 提供简单道具支持但不限制幼儿创意
- 通过开放式提问扩展游戏情节
- 记录幼儿自发产生的”台词”作为表演素材
2. 绘本戏剧化改编法
借鉴南京师范大学孔起英教授的”绘本戏剧化”理论,选择适合的绘本进行二次创作:
- 听故事:用生动语言讲述绘本
- 画故事:幼儿画出感兴趣的场景
- 演故事:分组用肢体表现不同情节
- 编故事:鼓励幼儿改编结局或增加角色
推荐绘本:
- 《好饿的毛毛虫》(可设计形体戏剧)
- 《猜猜我有多爱你》(适合情感表达)
- 《逃家小兔》(可发展追逐游戏式表演)
3. 生活事件戏剧重构法
北京芳草幼儿园园长王艳芳提出的”生活小剧场”模式值得借鉴:
- 将入园焦虑、同伴冲突等真实事件转化为戏剧情境
- 引导幼儿通过角色扮演学会问题解决
- 例如:”小乌龟上幼儿园”解决分离焦虑
环境创设与材料提供的艺术
华东师范大学郭力平教授团队研究发现,低结构材料更有利于幼儿戏剧创作的自主性。建议:
表演区设置:
- 固定小舞台(可用地垫简单划分)
- 开放式道具箱(包括布料、卡片、生活用品等)
- 简易灯光设备(如手电筒、彩色玻璃纸)
特色材料推荐:
- 情绪面具(半成品,幼儿可补充绘制)
- 魔法围巾(一块布有无数种用法)
- 声音制造器(铃铛、瓶子等自制乐器)
教师指导的四个关键转变
根据深圳实验幼儿园园长刘凌的研究,教师角色应实现:
- 从导演到玩伴: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玩戏剧游戏
- 从教台词到听童言:记录并珍视幼儿自发的语言表达
- 从重结果到赏过程:用视频记录创作过程而非只展示最终表演
- 从统一评价到个性发现:用”我注意到…”句式给出具体反馈
评价方式的革新
借鉴安吉游戏创始人程学琴的观察评价法:
- 学习故事记录:用叙事方式记录幼儿在戏剧活动中的突破
- 成长档案袋:收集幼儿的戏剧创意绘画、即兴表演录音等
- 小组分享会:让幼儿互相讲述自己的”戏剧创作故事”
经典案例分析
案例:杭州市西湖区某园《蚂蚁搬家》生成戏剧
- 起源于户外活动时幼儿对蚂蚁的观察
- 教师提供布料、纸箱等材料支持幼儿表现蚂蚁行为
- 逐步发展成包含”遇雨””互助”等情节的即兴剧
- 持续两周的探索中,教师仅作为材料提供者和观察者
启示:最好的幼儿戏剧往往来自于他们的真实生活和兴趣。
结语
在去小学化背景下,我们要记住华南师范大学杨宁教授的话:”幼儿戏剧教育的真谛不在于演什么,而在于幼儿通过戏剧获得了什么生长。”让我们放下对”完美表演”的追求,回归幼儿的游戏天性,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培养孩子的表达力、创造力和社交能力,这才是学前阶段戏剧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您在实践中是否遇到过特别成功的幼儿戏剧活动案例?欢迎分享交流,我们可以一起探讨更多创新方法。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