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新中,教师如何成为点燃幼儿创新火花的”魔法师”?——资深幼教专家深度解析】
在幼儿园中班的美工区,我看到孩子们用纸杯做”小兔子”时,4岁的乐乐突然把纸杯倒扣过来:”老师!你看我的火山喷发啦!”这一幕引发了我的思考——真正的自主创新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被”唤醒”的。结合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幼儿是在试错中学习”的理论,我总结出以下可落地的引导策略:
一、打造”会说话”的环境——创新的物理催化剂
- 材料投放的”3T原则”(Tools材料/Time时间/Tinkering探索)
参考北京三义里幼儿园的”百宝廊”设计:在美工区投放纸筒、纽扣等低结构材料时,故意保留20%的陌生物品(如海鲜网套、咖啡滤纸)。正如李季湄教授所说:”不完美的环境恰恰能激发幼儿的修补思维。” - 空间设置的”马赛克效应”
深圳莲花北幼儿园采用”移动隔断墙”,孩子们可以像拼马赛克一样重组区域。这印证了意大利瑞吉欧教育中”环境是第三位教师”的理念。
二、提问技术的”黄金三问”
- “可能性提问”:”这个纸箱除了装东西,还能变身成什么?”(开放思维)
- “逆向提问”:”如果小兔子没有长耳朵会怎样?”(突破定势)
- “支架提问”:”你搭的火箭需要什么燃料?”(深化思考)
三、创新过程的”三慢原则”
- 慢介入:杭州西湖区幼教教研员沈颖洁提出”等待5秒钟”原则,给幼儿留有思考时间
- 慢评价:采用”描述式反馈”而非”好坏评判”,如”我看到你把吸管和橡皮筋组合起来了”
- 慢总结:将作品拍照留存,使用上海芷江中路幼儿园的”创新故事本”进行连续性反思
四、教师角色的”四维转换”
- 从”示范者”到”共探者”:和幼儿一起面对未知问题
- 从”纠正者”到”错误价值发现者”:把”不对”改成”这个想法很特别”
- 从”结果关注者”到”过程记录者”:用视频记录幼儿的探索轨迹
- 从”标准答案提供者”到”问题生成者”:像南京实验幼儿园陈静园长说的”要把问号种进孩子心里”
特别提醒:注意创新的”最近发展区”,避免两种极端:
✘ 过度放手变成”放羊式创新”
✘ 过度指导导致”罐头式创新”
建议尝试”创新孵化时间”:每天设置15分钟”疯狂创意时段”,借鉴芬兰赫尔辛基日托中心的做法,允许幼儿进行看似”无意义”的探索。记住美国教育家Lilian Katz的忠告:”真正的创造力往往诞生于看似混乱的过程中。”
实践案例:成都十六幼儿园的”问题树”活动
孩子们发现自然角的植物倒了,教师没有直接扶正,而是:
- 生成问题:”植物为什么会弯腰?”
- 自主验证:用积木搭支架、用绳子固定等多种方案
- 迭代创新:最后诞生了可调节的”植物救护车”
这种基于真实问题的创新,远比程式化的手工课更有价值。正如日本藤幼儿园园长加藤积一所言:”幼儿的创新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教师克制的陪伴中长出来的。”让我们共同做会”留白”的幼教人,在孩子的心田播撒创新的种子。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