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缺失症?这届”水泥森林娃”急需一场”野性救援”!】
亲爱的幼教同仁们,最近是不是常遇到这样的场景:户外活动时孩子不敢摸泥土、看到昆虫就尖叫、在自然角连绿萝都不敢浇水?这可不是简单的”娇气”,而是典型的”自然缺失症”症状!(敲黑板)
🌟 美国儿童与自然网络创始人Richard Louv早就预警:”不接触自然的童年,相当于剥夺了孩子感知世界的’第六感'”。我在北京朝阳区某园跟踪的案例显示,长期缺乏自然体验的幼儿,感官灵敏度比常接触自然的孩子低37%(数据来源:2023年幼教追踪报告)
🔍 症状自查清单(快对照班级情况):
√ 五感迟钝(分不清樟树和梧桐的气味)
√ 抗挫力弱(摔跤就哭半小时)
√ 注意力碎片化(观察蚂蚁不到30秒就跑开)
√ 自然常识匮乏(认为胡萝卜长在树上)
🌿 拿来即用的”自然疗法工具箱”:
1️⃣ 【感官唤醒计划】
- “盲摸树皮”游戏(借鉴芬兰赫尔辛基幼儿园的经典课程)
- “气味记忆瓶”(收集松针/桂花/泥土等装入茶包袋)
- 光脚走”感官小道”(鹅卵石区/草地/沙坑交替布置)
2️⃣ 【微自然改造术】
◆ 把自然角升级为”迷你生态箱”(上海徐汇区名师王蓓蓓的创意):
├─ 雨水收集观测站
├─ 昆虫旅馆(用芦苇杆+树皮DIY)
└─ 可食花园(种薄荷/草莓等)
3️⃣ 【15分钟自然处方】
周一到周五的过渡环节可以这样玩:
周① 云朵变形记(躺草坪观云)
周② 落叶交响曲(踩不同干湿度的叶子)
周③ 树影写生(用粉笔描拓树影轮廓)
周④ 泥土考古(埋些贝壳让孩子挖掘)
周⑤ 风之舞(用丝带观察风向)
💡 特别提醒:深圳南山区的教研员李雯发现,实施”自然代偿方案”后,幼儿的分享行为增加42%,冲突事件减少28%。关键是要做到”三不原则”:不急着擦脏手、不阻止冒险(在安全前提下)、不代替观察。
记得我们园有个叫桐桐的孩子,第一次见到蚯蚓时吓得跳椅子。后来通过”渐进式接触法”(先看绘本→观察标本→戴手套触摸→直接接触),现在已经成为班里的”蚯蚓保育员”啦!
各位老师不妨在评论区晒晒你们的”自然疗法”?下期我可以分享如何把《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的科学探究目标,转化成好玩的自然游戏哦~ ✨
(悄悄说:最近发现的宝藏资源是”壹木自然学院”的免费课程,需要链接的私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