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太棒了!让我们像搭积木一样,把工程设计和科学启蒙巧妙地”拼搭”在一起。(竖起大拇指,眼睛发亮)
🎯首先分享清华大学胡卫平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3-6岁是”工程思维萌芽期”,孩子们通过”玩材料”就能发展初步的系统思维。以下是具体的实施方法:
✂️ 材料选择的智慧
- 推荐使用”魔幻连接件”(如大颗粒乐高、磁力片、管道积木)
- 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提倡:”要给幼儿’会说话的’材料”——比如能咔嗒响的齿轮、会弯曲的吸管
🔧 设计三段式活动模型(结合美国STEM教育专家Ann Gadzikowski的方法):
1️⃣ 科学发现阶段(5分钟)
- 拿出会变形的折纸机器人:”看!老师轻轻一拉,它就从小房子变成大恐龙啦!”
- 引导观察:”你发现里面的’小机关’了吗?”
2️⃣ 工程挑战阶段(15分钟)
- 布置任务:”现在你是小小工程师,用这些’魔法棒’(吸管)和’变形扣’(连接器)搭建会变身的城堡”
- 关键提问(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的五步提问法):
“如果想让塔楼转动,该把关节装在哪里?”
“试试看哪种连接方式最牢固?”
3️⃣ 科学剧场阶段(10分钟)
- 邀请孩子们用模型表演”变形记”:”你的毛毛虫是怎么变成蝴蝶的?”
- 渗透科学概念:”原来折叠的次数越多,变化就越神奇呀!”
🌟 典型案例(来自上海芷江中路幼儿园的实践):
中班幼儿用PVC管+布料设计了”会变形的恐龙”——拉动绳索时,脖子会抬起(杠杆原理),背部鳞片会展开(仿生学)。孩子们在游戏记录本上画满了”变形设计图”!
💡 特别提示(引用日本幼儿工程教育专家柏崎秀子观点):
• 每件作品都要保留”变形日记”(照片+儿童口述记录)
• 准备”工程师工具包”:安全剪刀、彩色胶带、量角器等缩小版工具
记得我们广州幼儿园有个特别成功的案例:小朋友们用瓦楞纸板制作的”变形校车”,不仅车门能开合,车顶还能升起变成观光层!这就是工程思维和科学探究的完美融合呢~(开心地比划着动作)
要不要试试下周先从”会变形的纸桥”开始?我可以分享详细的教案哦!✨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