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小学化背景下:幼儿园音乐舞台表现力培养的3个关键策略
一、理解”去小学化”与音乐教育的本质联系
华东师范大学周念丽教授指出:”去小学化不是简单否定知识技能,而是反对违背幼儿发展规律的训练式教学。”在音乐舞台表现力培养上,”去小学化”意味着:
- 从”表演导向”转向”表达导向”:不再是机械排练节目追求完美演出,而是鼓励幼儿通过音乐表达情感
- 从”教师主导”转向”幼儿主体”:淡化教师编排痕迹,凸显幼儿个性化表达
- 从”结果评价”转向”过程关注”:重视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体验而非最终舞台效果
北京市特级教师沈心燕强调:”幼儿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性表达,而非专业技能训练。”
二、培养音乐舞台表现力的实践策略
(一)创设浸润式音乐环境——让表现力自然生长
南京师范大学许卓娅教授团队研究发现:”幼儿的音乐表现力在丰富的音乐环境中会自然萌发。”建议:
-
“音乐角”的进阶设置:
- 初级阶段:提供多种简易乐器(铃鼓、沙锤等)供自由探索
- 发展阶段:加入角色扮演道具(各种服装、头饰)
- 高级阶段:增设简易舞台和观众席,体验完整表演情境
-
日常生活音乐浸润:
- 晨间入园用不同风格音乐问候
- 过渡环节设计音乐小游戏
- 离园时鼓励幼儿用肢体表现当日心情
案例:深圳市莲花二村幼儿园的”音乐走廊”,地面设计五线谱图案,墙面设置可敲击的”声音墙”,幼儿在日常走动中自然接触音乐元素。
(二)游戏化教学策略——在玩中发展表现力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刘占兰研究员提出:”游戏是幼儿音乐表现力发展的最佳载体。”推荐方法:
-
“音乐故事旅行”活动:
- 选择富有情节性的乐曲(如《彼得与狼》)
- 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讲述音乐故事
- 逐步加入简单道具增强表现力
-
“夸张模仿”游戏:
- 教师用夸张表情和动作表现不同情绪的音乐
- 幼儿观察后自由模仿并创新
- 通过手机拍摄回放,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表现
- “音乐反应链”:
一组幼儿随音乐做动作→下一组幼儿观察并延续发展→形成动态”表现力链”
广州市幼儿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的实践表明,这类游戏能使幼儿在3-4个月内显著提升音乐表现自信。
(三)个性化指导策略——尊重每个幼儿的表达方式
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提醒我们:”每个幼儿都有独特的表现智能组合。”建议:
-
“表现力档案”建立:
- 通过观察记录每个幼儿偏好的表达方式(肢体、语言、绘画等)
- 设计差异化的引导策略
-
“1+X”指导法:
- “1”指每个幼儿必须尝试的基本表现方式
- “X”是指根据兴趣选择的表现延伸
- “悄悄话”引导技术:
在集体活动中,教师用耳语方式给不同幼儿个性化的表现建议,避免统一指令
三、评价与展示的革新做法
首都师范大学王懿颖教授强调:”幼儿音乐表现力的评价应该注重参与度而非专业度。”推荐:
-
“笑脸徽章”即时反馈:
- 设计不同颜色的笑脸徽章代表不同表现力维度
- 活动后幼儿自主选择获得哪些徽章
- “音乐故事盒子”展示:
将幼儿的音乐表现过程用照片、视频记录下来,制作成可翻阅的”立体故事” - “非正式小舞台”:
在日常活动中随机搭建简易表演区,鼓励随时展示,降低舞台焦虑
案例:上海市芷江中路幼儿园的”五分钟闪秀”活动,每天餐前随机邀请2-3名幼儿自由表演,积累了大量即兴表现经验。
结语:回归儿童立场的音乐教育
正如日本幼教专家仓桥惣三所言:”幼儿教育是帮助花儿绽放,而非替花儿开放。”在去小学化背景下培养音乐舞台表现力,需要我们:
- 相信每个幼儿都是天生的表演者
- 提供充足而非完美的表现机会
- 用等待花开的耐心替代急功近利的训练
记住,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舞台上的小演员,而是塑造生活中自信的表达者。正如一位幼儿园孩子所说:”老师,音乐不是用来对的,是用来开心的!”这或许是对音乐表现力最本真的诠释。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